双向奔赴 相互赋能 合肥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改革
合肥日报 2023-07-13 15:50

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是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举措。城市出卷、院校答卷、产业阅卷,通过产教融合的“纽带”,能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从而形成教育和产业的双向奔赴、相互赋能,共同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合肥是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自2021年7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改革,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库、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围绕“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产业引导院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双元制”牵线校企合作

7月12日,在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轨道运营指挥中心里,不少调度员正在大屏幕前认真作业,他们有着年轻的面庞,尚未褪去校园里的青涩。

据了解,为培养和引进更多应用型人才,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教育培训中心,统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

“我们持续开展与全国铁路专科院校的校企合作,组建订单班,针对性培养轨道交通各专业人员。同时,也与省内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突出问题导向,针对人才培养,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刘蓉蓉表示。

今年23岁的石冰星去年从合肥学院毕业,作为应届毕业生入职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中央系统管理员。“我在大三的时候就报名了学校与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组建的‘双元制’培训班,不仅在学校就参与了相关的课程学习,更是来到集团进行了一年的实战演练。”她向记者表示。

“现在正式入职,实现了毕业和就业的无缝衔接,因为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一年,就像回到家一样。”石冰星开心地说。

“所谓‘双元制’,就是一元在学校,一元在企业。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实现定向培养。这种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我们也拿来借鉴和学习。”刘蓉蓉表示。截至目前,定向培养为公司重难点岗位输送人才865人,解决了近三年20%的人员需求,累计节省人工成本近3000万元。

培养更多的“种子工程师”

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7号楼,合肥学院大众学院就坐落于此。

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大众学院应运而生,成为合肥学院、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众中国、大众安徽共建共管共享的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合肥学院素有“合肥工程师摇篮”之称,成立大众学院旨在为合肥市新能源汽车行业培养更多的“种子工程师”。

2021年,正在合肥学院先进制造工程学院读大三的赵飞洋选择到大众学院完成最后一年学业。面对突如其来的转院决定,其父母不断发出质疑。和很多人一样,“大众学院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关注的焦点。

“培养‘种子工程师’。”已经在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众安徽)工作一年半的赵飞洋很确切地告诉记者,“我们第一批11人都是按照样板中心现场工程师来培养的,入职后公司还为我们制订了5年和10年的成长计划,计划的目标就是成为独当一面的工程师。”

“种子工程师”是合肥学院和大众安徽共同培养的样板中心现场工程师的通俗称呼。不同于技术工人和技术员,培养“种子工程师”重在培养学生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改进工艺、优化流程,还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高难度技术的操作能力,可以对复杂故障进行高效诊断和处理。

“安徽省与合肥市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作为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巨大。”合肥学院大众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宣跃文表示,未来,大众学院将进一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在家门口培养“种子工程师”,为合肥发展培养更多优质的应用型人才。

我市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38家

如今,“产教融合”在合肥已经不是新鲜的词。

近日,合肥市《“城市出卷、院校答卷、产业阅卷”打造产教城互融共生合肥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全国50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并在全国现场经验交流会作为代表城市发言。

“产教融合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合肥市拥有蓬勃发展的产业基础、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和国家级的平台资源,促进产教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业内人士表示。

“近年来,市发改委积极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争取中央资金2.3亿元支持合肥学院等市属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紧跟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地标性产业发展,组建院校和头部企业双牵头、产业专业双链长的产教联盟。科学制定建设标准,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38家。”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持续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平台,深入谋划一批产教融合项目,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支持等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记者 潘子璇)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