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
中国网 2023-05-12 10:18

西天尾镇隶属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位于城厢区和涵江区、荔城区三区的中心地段。全镇总面积5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6个社区,常住人口53441人。作为莆田市历史文化名镇,西天尾镇历史悠久,自古文风鼎盛,名贤辈出,早在唐宋时期已是精英荟萃、人文繁盛之地,南少林、九牧等文化驰名中外。境内北部有著名的禅武圣地南少林寺、莆田24景九华叠翠、紫霄怪石等旅游景点,南部北洋平原地表平坦开阔,木兰溪支流河汊纵横,域内风景秀丽,享有“荔林水乡”的美誉。辖区内的荔城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协丰、三棵树、闽中食品产业园、才子、海山机械等一批优质企业,为高质量全面推进西天尾乡村振兴提供全产业链的要素保障和动力引擎。

北大荔林水乡

九华叠翠

九华叠翠

强产兴城富民 宜业宜居宜游

以幸福西天尾发展理念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西天尾镇被列入全省 100个乡村振兴特色乡镇之一,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的有力指导下,我镇有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 2个(后黄社区、林山村)、市级乡村振兴百村示范村3个(北大村、吴江村、后黄社区)、木兰溪流域绿色生态示范村创建2个(北大村、吴江村);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全国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省50强乡镇”、“全国卫生乡镇”、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等荣誉和称号,连续五届蝉联全国精神文明先进荣誉,以“八闽丰收节节高、幸福小康样样红”为主题的2020年福建省农民文化周启动仪式;后黄村、林山村入选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后黄、溪白、东星和龙山等10个村(社区)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区级文明村。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工业等支柱产业,增加居民收入,辖区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来碾米的工具——垄,展现浓浓的畲族风情,并邀各族群众一主要亮点和成效体现“八聚焦八开创八个新”:

一、聚焦生态宜居,开创绿色发展新模式

西天尾镇党委政府创新生态治理项目跟踪推进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了党委、政府、支部、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在内的多元治理主体良性互动。

(一)着力推进农村污水整治。为了打造亮丽洁净的宜居环境,西天尾镇以农村污水整治为抓手,在大力开展户厕改造、三格式化粪池建设的同时,投资近2亿元,开展污水整治PPP项目包的建设,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对溪白、洞湖、后卓、东星等7个人口集中、水系发达、未纳入污水整治PPP项目包的村居,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群众污水直排问题;对8个沿河村居的排污口进行排查,整改率100%;投入600多万元,对6条村级河道进行清淤,全面清理河道两旁的积存垃圾、废弃物,确保河道畅通和干净整洁,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提升,其中乡镇交接段面检测吴江沟水质从劣Ⅴ类跃居Ⅲ类水。

(二)大力开展农村裸房整治。因地制宜,科学施工,结合旅游景区及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大力开展农房整治。如林山村结合南少林禅武文化建设,开展主干道沿线农房整治156户;后黄村则结合近传统古村落建设,修旧如旧,拆旧控新,从而被列入全省历史文化名村,推进近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优化环境提升。在全面加快环境整治的同时,我镇还在环境优化提升上下大功夫。重拳整治南少林路、镇府路沿街店铺乱搭、破旧遮雨棚,违章搭盖等,提升集镇形象;结合绿心建设,在保持原有荔枝林带的基础上,投资2000多万在北大村建设亲水步道;200万元在吴江村河道沿线进行绿化美化,2000多万元建设后卓溪带状公园等,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再现荔林水乡美景。

林山村下度安置区

南少林

暖暖莆阳红,冷冷西式灰。“红砖墙”“燕尾脊”“墙面贴花”,村里随处可见冷暖色调交映、中西合璧的华侨民居,既洋溢着古朴的莆仙风味,又充斥着浓郁的南洋风情。

二、聚焦乡风文明,开创乡村和谐新气象

(一)思想道德建设。发挥西天尾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作用,利用溪白法治公园、后黄党员生活馆、家风家训馆、陈国柱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各村(社)道德讲堂、文化中心等阵地,“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活动,以“主题党日”、“微型党课”等载体,广泛宣讲党史、地方史,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弘扬社会美德,唤起乡愁记忆。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充分发挥“移风易俗”、“助学帮困”、“精准脱贫”、“邻里守望”等志愿服队作用,在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等带动下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二)移风易俗行动。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对村(社区)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年终考核等先进的重要依据。实施“宣传先行+典型引导+自觉践行”模式,通过“我们的节日”、“非遗传承行”、“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大力普及绿色发展、安全健康、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遏制聘金攀比、厚养薄葬等科技知识和观念,传播科学理念,反对封建迷信,进一步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养。

(三)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等系列评选宣传活动,通过“我是文明人——善行义举、好人好事”等评选表彰活动,激励群众崇德向善,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培育居民现代文明的行为、规范、意识和理念。

莆阳开春 北大印象

莆阳开春 北大印象

三、聚焦治理有效,开创网格管理新风尚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全力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一)社会治理全方位。西天尾镇全力推进“综治+”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全面整合和统筹使用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等骨干队伍,把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到社区治理中心,完成对便民服务代办点党员服务站、网格服务站、民兵退役军人服务站、农村矛盾纠纷调解站等进行提升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和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二)矛盾调解有妙招。创建“片区品牌调解室”,并对其升级改造,实现了“一片区一特色一品牌”。同时对片区品牌调解室进一步加码升级,以“领头雁”的示范引领,带动全镇纵横多元调解衔接联动,取得了优质成效,全镇17个村(社区)全部达到“四无”,实现“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由于调解的群众满意度、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典型经验做法得到《法制日报》、《民主与法制时报》、新华网、光明网、长安网等中央媒体以及省、市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也得到司法部、省司法厅的通报表扬,和莅临调研指导的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罗东川的充分肯定。调解创新工作还连续三年在全区创新机制评审中加分。西天尾司法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全省调解先进集体”等。曾先锋等调解员被评为“全国模范调解员”“全国调解先进个人”“全省调解专家”。

(三)平安宣传得民心。针对人群分布不同,采取“干部+民警+网格员+N”模式,分类进行宣传发动,小区采取“民警+物业”、学校采取“民警+教师”、企业采取“镇干部+网格员+企业高管”、沿街商户采取“民警+网格员+商户老板”,建立各类微信群,线上线下双管齐下;针对各住户时间段不同,分时段采取“白+黑”“5+2”模式,开展反诈骗和推广“金钟罩”注册工作。建立各领域反诈微信群163个,每日在群内推送反诈骗相关知识、警情通报等资讯,形成“人人齐参与、户户谈反诈”的浓厚氛围。

吴江村貌

吴江水上码头

四、聚焦文化振兴,开创乡村文娱新气象

大力弘扬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优秀传承,保护挖掘西天尾源远流长、丰富多姿的历史文化元素,整合活化南少林禅武文化、九华山和紫霄山祈梦文化、林峰九牧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结合宗亲文化、妈祖文化等乡风民俗,莆仙戏、十音八乐等地方艺术,树立“魅力西天尾”文化品牌。

(一)注重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小镇。深挖“南少林+后黄”历史文化,推动旅游文化与《村规民约》互融互通,推行“农村展新颜、产村相融合”的文明新村发展模式,加快核心区风貌改造,打造集文化传承、农业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地,全力打造特色小镇。

(二)注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发挥“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西天尾镇文化站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并宣传西天尾特色文化品牌,有效利用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及技能培训站、群众文化舞台、科普活动室、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文化墙、建设器材、宣传文化长廊等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推动文化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多样化发展。如后黄社区推行“合作社+农户+公司”抱团生产模式,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依托“华侨第一村”等主题活动推出“魅力大后黄”城市品牌。

(三)注重培育本土文化人才。发掘培育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广泛建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支持莆田南少林画院、登山协会、西文史研究室、裕昆堂教育基金会、汀渚村文化教育基金会、中华莆田九牧林氏联谊会、妈祖书堂、渭阳书院等民间协会组织,篮球、门球、乒乓球等俱乐部,十音八乐队、车鼓队、腰鼓队、广场舞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在经费、技术、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积极发挥各俱乐部和协会在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的桥梁作用,推动各类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

五、聚集人才振兴,开创外引内培新模式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重视引进专业人才,聘请福州天元创业研究所为全镇进行全领域、全方位策划,引入莆田市康辉旅行社来助力后黄社区旅游项目集群发展,首创了“旅行社+社区”共同开发的“唱双簧”模式;抓住5G时代飞速发展的机遇,引进电子信息和高端制造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和研究院入驻大学城5G科创园,大力推进研发、制造、应用示范等“三个5G基地”建设,为转型升级注力。聘请福建农林大学郑庆昌教授、上海浦东学院朱远教授、三颗树公司董事长洪杰、才子公司董事长蔡宗美,为我镇乡村振兴的顾问,组建乡村振兴促进会,积极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历史文化保护等工作中。以莆田学院紫霄校区为依托,设立电商培训中心,加快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集中力量打造“互联网+西天尾特色产品”新品牌。

下垞村

六、聚焦生活富裕,开创宜居宜业新成效

按照“脱贫路上一个也不掉队”和农业产业发展不忘脱贫攻坚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一)发展农工融合新业态。坚持效益农业和精细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落实粮食安全基层属地管理责任制,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发挥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建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围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要求,扶持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果蔬类、畜禽类、茶菌类、水产品类等本地“特色品牌”,逐步推进优质名果、无公害绿色蔬菜、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群

(二)拓展就业脱贫新模式。注重拓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抓好产业振兴和就业扶持工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扎实推动项目建设、产业就业、消费帮扶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低收入群众“自我造血”能力。对接市经作站实施枇杷品种改良项目,继续落实公益性岗位,保障脱贫户实现稳定就业。

(三)鼓励创业促增收。落实农村创新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返乡下乡人员领办创办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服务及农村电子商务等经营实体。加大对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创办乡村民宿、文创旅游、健康养生、运动休闲等经济实体,加快发展新业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各类职业院校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扎实推进分级分类培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增收能力和水平。

七、聚焦产业兴旺,开创乡村发展新格局

(一)以点带面,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注重“有市值、有颜值、有气质”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我镇抓住大市场,扶持新型农业组织,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家庭农场及林下经济,促进农村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展研学旅行、农耕体验、亲子互动、科普教育等形式激活乡村旅游,取得了积极成效,带动周边农户增加收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模式同时在后黄社区、象峰村等村落进行实践推广,挑起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这根“金扁担”。结合当地侨乡文化标记、红色精神元素、绿色生态符号,走出产业兴旺有“市值”、生态宜居有“颜值”、乡风文明有“气质”的乡村振兴道路。

(二)以文惠农,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立足整合生态优良、历史悠久、文化浓郁的旅游资源,以“荔林水乡”作为镇域旅游文化名牌,打造具有西天尾韵味的旅游名片,以旅游业带动乡村振兴。依托悠久的历史,注重保留“文脉”,着力挖掘龙山妈祖文化、九牧林文化、九华山祈梦文化、南少林禅武文化,打造出以南少林禅武风景名胜为主的山水融合人文自然景观带,开发康体、医疗、保健、养生、研学等特色旅游产品;依托优良的生态,打造具有荔城文化韵味的旅游产品体系;依托深厚的传统文化,建设象峰村“滨水果园,古道象峰”、“大后黄”文化旅游圈等村庄(社区)特色品牌,营造荔城山水与传统特色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圈。依托优良的红色基因,串联辖区内古名居、古建筑等文化遗产以及陈国柱故居、革命老区村资源,规划出“陈国柱故居”、后黄社区党员整治生活馆等红色旅游路线,延续历史文化文脉,形成红色旅游名片。依托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立足“宜业、宜居、宜游”的目标定位,加快景区提档升级,形成山、水、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三)以商促农,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坚持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抓住5G时代飞速发展的机遇,积极引进电子信息和高端制造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和研究院入驻大学城5G科创园,大力推进研发、制造、应用示范等“三个5G基地”现代服务业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高端装备、智能经济、数字经济等创新综合体,为转型升级注力。以莆田学院紫霄校区为依托,设立电商培训中心,深化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导入电商金融、供应链输出、品牌孵化、IP打造等综合商务服务,集中力量打造“互联网+西天尾特色产品”新品牌。

(图文供稿单位: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人民政府)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