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中国网 2024-08-15 14:3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积淀与传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根”与“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中,不仅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同向同行,更能对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育人内涵注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是提升高校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千年、历久弥新,蕴含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绵延于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想文化宝藏。这就决定了它是高校文化育人创新发展的重要文化血脉和育人资源,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丰富高校文化育人内涵的客观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哲学思想、道德论述,实践方法等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为丰富高校文化育人内涵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在此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相融合,有助于高校创造性地丰富文化育人的内容,拓展文化育人实践路径,进一步提高高校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培根铸魂、化人育人的效能。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

当前,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观念与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产生了巨大冲击。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引领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高校文化的时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凝练和精准表达,同时也蕴含着对优秀传统文化中价值追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全过程,能够引领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大提升高校文化育人的深度与厚度。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德教为先、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等育人理念,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传统美德等育人内容,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对于当代高校文化育人具有借鉴价值。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认识呈现出新特点和新变化,这些变化向高校文化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时代高校需要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借鉴和吸收文化育人教育理念,传承好、弘扬好、践行好文化育人宝贵经验,优化文化育人课堂主渠道、丰富文化育人新实践,进而全面提升高校文化育人效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新形势下,高校文化育人应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着眼于加强主体建设、塑造文化育人品牌、优化文化育人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增强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始终。

(一)加强高校文化育人主体建设

教育主体在高校文化育人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是育人活动的发起、领导和践行者。因此,不断完善高校文化育人协同机制,提升教育主体文化育人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高校文化育人过程的重中之重。高校文化育人是一项整体性、持续性的任务,要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从全局角度规划高校文化育人的职能分工,不断丰富教师队伍的文化育人知识,提高教师文化育人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充分协调的文化育人新局面。

(二)塑造高校文化育人品牌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建设的重要目标。高校应发挥地域、学科、环境、师资等多方面的优势,将文化育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利用多种传播途径进行品牌宣传,落实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之中,不断将本校特色文化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人才培养等工作中,把校园文化资源的利用、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作为实践教学载体,让青年学生从精神上对品牌文化产生高度认同感,让优秀文化浸润大学校园,并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三)优化高校文化育人环境

环境因素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最广泛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全过程,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拓展文化育人渠道,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不断加强校园内部文化环境的建设,联动外部文化育人资源,形成文化育人合力。同时,要做好文化育人传承和创新工作,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的先进经验,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启迪教化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文化育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既要加强主体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也要加强宣传体系建设,聚合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让讲好高校故事、传播高校文化成为人才培养工作常态。(作者:邓心一;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