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宜章:一个乡村校长的扶贫故事
县域经济 2019-07-23 11:28

近日,郴州市教育局向众人讲述了《一个乡村校长的扶贫故事》,推介了他在乡村的教育扶贫事迹。

从教30年来,现年49岁的陈勇国,现任中共宜章县教育系统机关党委员,郴州市优秀教师,湖北大学特聘授课专家。陈勇国不忘初心,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在城镇、乡村基础教育领域均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先后被评为“宜章县首届百优青年”“创建省文明县城工作先进个人”“宜章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宜章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宜章县委县政府嘉奖”“郴州市市优秀老师并记三等功”“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8年6月,他组织的“我与2035年有个约会”大型主题班会活动,意外与当年高考作文“撞衫”,一时刷屏宜章朋友圈,成为宜章教育界的一段佳话,湖南卫视、红网、宜章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报道,陈勇国一度成为“网红”。

从一名普通教师历练为一名中学校长,陈勇国积极探索实践“三色教育”,用坚实的步伐走出一条农村特教育之路。15万字的《大语文观下的三色教育》已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陈勇国心系贫困,一直扎根乡村教育事业,把满腔热情和美好青春献给学生,用心帮助贫困家庭,用爱成就贫困学子,点点滴滴谱写了一首扶贫赞歌。2016年12月,陈勇国在郴州市教育扶贫行动计划—农村教育论坛中代表宜章县作了汇报了学校的教育扶贫工工作;2017年7月24日,他受湖北省中小学骨干校长国培研修团队邀请,作为唯一的乡村中学校长以《留守儿童乐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介绍了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及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得到了湖北大学国培专家刘期锡教授及该省100余名骨干校长的一致好评。

贫困乡里办出大教育

宜章县东部赤石片区,一直以来处于老少边穷地区,以丘陵为主。宜章县第七中学在校生134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476人,贫困面占三分之一。陈勇国作为一校之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始终坚信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把学校办好,培养更多人才是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前几年,学校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陈勇国把工作的思路首先放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上。借助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的政策优势,多方筹措资金,三年内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田径场改造、400米标准塑胶跑道铺设、围墙复建、教工周转房改建、校园美化、学生宿舍和综合楼翻新、屋面补漏、百年老门楼修复等项目工程,建配图书室藏书5万余册,生均图书量位居全县前列。校园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乡村孩子就学条件,使乡村孩子同享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优质教育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多是表现在软实力上。陈勇国有一个理念并坚持践行着:“改变一所学校首先要改变这所学校的精神,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陈勇国同志以专业的文学素养、丰富的农村治校理念,历经四年多的时间,探索出一条农村初中特色教育之路——三色教育,即青色人文教育、绿色成长教育、红色励志教育。

“三色教育”实践的先进经验,在省市县媒体广泛推介,赢得了省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赞誉。陈勇国撰写的论文《三色教育打好学生的生命底色》,获国家级一等奖;主持的原创课题《宜章七中三色教育探索与实践》已被评定为省级课题;2016年5月,在宜章县教育系统“养正讲堂”第四讲上作学校特色文化专题演讲。2017年12月27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组一行对学校开发的三色教育和坚持了18年创刊了29期的《步云》校刊给予了充分肯定。2018年11月,著名教育家、北京润丰学校校长、史家小学终生名誉校长卓立为学校题词:“三色教育,圆梦扬帆”。2018年12月《郴州日报》以《宜章七中:让生命在三色教育中绽放》为题专版报道了学校特色教育实践成效。

“三色教育”源自于宜章七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植耕在师生的心中,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绚丽人生铺路垫基。学校连续5年获“新世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其中18人获国家级一等奖,53人获国家级二等奖,106人获国家级三等奖。2018年5月在湖南省青少年国学大赛郴州复赛中八年级学生赵伟获市一等奖(全市仅5名)成功晋级省级总决赛。2019年6月学校党支部荣获全县县直机关红旗党支部,这是宜章七中党支部自1957年成立以来首次获此殊荣。近几年,学校先后获得“2018年湖南省青少年科学体验活动特色学校”“湖南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市国学推广优秀学校”“市园林单位”“市安全文明学校”“市卫生文明单位”和“县平安学校”等荣誉称号。

贫困生眼里的陈伯伯

陈勇国身为校长,却一直坚守着三尺讲台,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他在贫困生、留守学生和残障学生口中有个亲昵的称呼:陈伯伯。

赤石乡巩桥村村民谷远强的女儿患有唐氏综合症,陈勇国担起送教上门的任务,一干三年多,最让人感动的是,说话都很吃力的小女孩,说的最好的两个字竟是方言“伯伯”。谷远强说,这是陈校长经常一进门就跟女儿开玩笑说叫伯伯,没想到时间久了,叫的真的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宜章县第七中学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一人一案、免费教育的原则,针对残障无法随班就读的学生实行老师送教上门,每个服务对象每周送教上门1次,每次3课时,每学年不少于120课时,确保重度残障学生在家中也能接受教育。

控辍保学是义务教育阶段最头疼的事,却是教育扶贫最重头、脱贫“三保障”之一。宜章县第七中学地处偏僻贫困乡村,每个学期开学总有不少学生迟迟不来报到。陈勇国综合施策,建立实施双线控辍和三签字两盖章控辍保学机制,即乡党委政府、村支两委和学校、教师,乡长、村主任、校长签字,乡党委、村委必须盖章,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学生档案,推行“动态归零督查制”,织牢学生入学网底。

陈勇国视帮助困难家庭度过难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重返校园为己任,近四年来,他资助了37名贫困生3.5万元,却从来没有提过。他倡议成立了赤石片助学联谊会和郴州市助学协会,联系了起亚汽车公司等爱心企业和宜章县教育基金会,先后组织开展了多项支教助学活动,投入资金和物资共计66.18万元,资助学生1562余人次。带领学校全方面筹集资金12.6万元,用于慰问贫困户,资助贫困生,改善联系村村委办公条件。

扶贫必须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陈勇国认为,思想贫困比经济贫困更可怕。该校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守学生,陈勇国一直把他们放在心上,就像父亲一样给予孩子们无私的爱。他一手创建“留守儿童乐园”,联系电信等企业免费建起“可视视频电话亭”,共1698人次与家长通话,交流亲情、沟通思想、汇报学习状况,并教给孩子们关心家长、热爱亲人、感恩社会的思想情怀。为让留守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陈勇国组织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教师和每一名学生结对挂钩,定时给予学生以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引导,帮助学生“学有所成”。除此之外,陈勇国善于挖掘校友资源,开辟“步云讲堂”,邀请优秀校友回母校开展励志讲座,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扶贫路上的排头兵

“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陈勇国给全校教师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始终践行的承诺。扶贫工作是宜章县这个省级贫困县当前的政治任务,陈勇国自称是行走在扶贫路上的一个兵,给自己提出了教育扶贫高标准:零辍学,资助全覆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不知主持召开了多少个扶贫工作推进会,不知多少个夜晚带领着党员及行政人员深入贫困家庭宣传政策,不知多少次风雨里上门去摸底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外就读学生,不知牺牲多少个周末到留守学生家里当起了“爹妈”,无论是教师加班筛查建档立卡学生信息,还是每个月、每学期和每学年学校组织的入村、入户走访活动,他都带头去,挑最偏远、最贫困的家庭去。

陈勇国做工作讲求深与细,在教育扶贫工作中,他既做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经常与驻地乡镇领导、支村两委负责人一起走村串户,汽车一年跑了近8万公里,跑遍了赤石片区五个乡镇的每个自然村,每条乡间小路,也跑出了村民的感情。为了让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到位,陈勇国会同招生辖区内每个乡政府分别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开会,经常深入村里召集家长培训。2018年深冬,陈勇国带队行政人员和语文教学骨干深入16个村开展“普通话进乡村”活动,培训村民3000余人,发放资料6800余份,帮助建档立卡户听得了官话,说得清政策,算得明收入,深得当地群众的喜欢与好评。

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脱贫从娃娃抓起。陈勇国积极响应县委号召,组织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小康齐步走”结对帮扶活动,安排专任教师一对一帮扶,每周末布置老师和学生一个特别的“作业”——给亲朋邻友讲一个扶贫政策。

“学有所成”专项帮扶工程是宜章县实施教育扶贫的特色创举,陈勇国带领教师开展“1+X”结对帮扶活动,他结对帮扶10名贫困生,经常给他们辅导学业,进行励志谈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陈勇国帮扶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黄明霞,家里有六口人,爷爷奶奶由于年龄大了,身体不好。爸爸由于车祸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妈妈是个农村妇女,还有一个不足一岁的小孩子。面对这一情况,黄明霞失去了学习兴趣,人也变得沉默寡言。陈勇国多次深入他的家里,送去学习用品,经常找他谈心,告诉他困难都是暂时的,你的爸爸只是暂时的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也只是暂时失去了经济来源。他又与帮联的村镇干部联系,待他爸爸身体康复后,想办法解决家里的困难。现在他爸爸在县城某小区当保安,妈妈在村里打扫卫生负责村里的卫生保洁工作,家庭现在也有了经济来源。黄明霞脸上微笑也多起来说话,学习劲头也大了,期考考试每门课程都在75分以上。(肖爱斌 欧志强)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