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天工“茱莉亚幻想” 推进创新开创发展新格局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8-07-06 14:14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作为中央驻津企业,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紧紧围绕创新做文章,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承接天津茱莉亚学院建设中,公司在拼装焊接、降噪调湿等诸多方面深入实践探索,大胆创新突破。茱莉亚学院的建设也助推了中冶天工的施工技艺及业内知名度再上新台阶,成为央企服务地方发展的典范。

设计构想,从梦想变成现实

根据总体设计,学院设音乐厅、演奏厅、排演厅及黑盒剧场四个单体建筑,均为不规则多面体外形。单体之间经公共大厅及折线形五条大跨度连廊联结而成,连廊上下两层,用于办公及教学。底层通透的“茱莉亚幻想”公共大厅为开放式共享空间,与海河景观融为一体。

整个项目总建筑面积为4496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318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178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地下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六层为钢结构,建筑屋顶最高点标高为相对标高38米,基坑深12.85米。

“建筑设计颇为时尚现代,但由此也给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张立东介绍,与一般民用建筑不同,茱莉亚学院要求建筑艺术与声学技术紧密结合。该建筑的关键是解决音质问题,声学设计将具体到功能布局、空间形式、装修构造及细部处理等各个方面,学院内的每一寸界面都担负着艺术与声学的双重功能。

更关键的是,该建筑必须满足噪声控制和隔震要求。项目允许的室内噪声级要控制在15分贝以下,而国内目前同类建筑标准最高控制为20分贝以下。如此高的要求尚属国内首例。音乐器材对湿度敏感,选择空调系统还必须达到温湿度独立控制的目标。

而且,地上钢柱与桁架连接节点结构复杂。由于结构体系不规则,构件多为立体斜交,部分节点交汇杆件达10根,内部隔板繁多,且板厚均为厚板,拼装及焊接难度极大。工程为地下两层,基坑面积达1.4万平方米,周长473米。基坑地质为富水软土层,建筑最近距离海河仅有60米。

这些难点决定了中冶天工在整个建设周期都需要不断融入创新要素,让茱莉亚学院的设计构想走出图纸,从梦想变成现实。

技术创新,是项目的灵魂

茱莉亚学院项目施工现场

施工技术创新是整个项目的灵魂。项目经理谢自力说,面对建筑对噪音控制的高标准要求,中冶天工项目施工团队创新性地对演奏厅和音乐厅设计采用了“房中房”的结构形式,将两个厅堂单元与基础振源隔离。

为避免出现整体装修完成后,发现声学效果不合格造成不必要的返工,在施工过程中,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将建造模型转化为声学分析模型的系统。在装修过程中,可以分阶段扫描实物模型,通过分析模型分析已完部分的声学效果,做到提前“诊断”施工工艺。

高标准不止于此。项目总工程师袁春雷介绍,针对不同空间对温湿度的不同要求,团队设计了一套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从而提高室内温湿度的控制精度,提升空调系统的综合能效比,还大大降低了空调系统能耗。根据现有设计,这套设计不但解决了连廊教室内乐器对温湿度的苛刻要求,即能满足室内人员的温度需求,又能符合教学工具对湿度的要求。

项目临海河而建,在这一复杂地层深基坑的开挖过程中,施工人员针对项目基坑周边地层土质较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土方开挖时通过对不同开挖方式进行数值模拟,选择最优开挖方式。对于缓粘结预应力墙体,针对预应力筋的布置形式、预应力筋的锚固端节点形式及缓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方式等进行受力分析,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此外,项目还充分使用BIM技术,结合三维扫描技术、声学分析技术研发BIM管理方法,应用模型数据共享信息为中间载体。

据悉,茱莉亚学院项目钢结构主体安装将于今年8月完成,幕墙工程年底完工,明年9月1日正式开学,而项目整体竣工则要到明年12月26日。

茱莉亚学院设计构想图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