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剧《长城的传说》首演:皮影木偶跑旱船 洋溢民族风
中国网 2019-12-16 10:20

民间故事剧《长城的传说》剧照

中国网12月16日讯 经过近两个月的紧张创排,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19年的压卷之作——民间故事剧《长城的传说》15日下午在中国儿童剧场首演。“秦砖汉瓦,雄关高墙,血一样红,火一样烫!放睛万里大长城——好一条中华民族的铁脊梁!”火热的真情,修建长城的奇妙故事震撼了在场大小观众的心灵。该剧首轮演出29场,将陪伴大小朋友们度过新年假期。

“长城之子”传承长城精神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表示,长城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印记,见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守望和平的发展历程;记录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坚强意志。这部戏,就是长城精神的艺术写照。

民间故事剧《长城的传说》根据中国儿童艺术剧院1992年首演的经典剧目《长城有个黑小子》重新创排,讲述了孟姜女的孩子“黑小子”因为父母的离去而怨恨修长城,后来慢慢明白修建长城与百姓的平安相关联,和“老石匠”“大将军”以及众民兵一起用血肉筑起了万里长城。

民间故事剧《长城的传说》剧照

剧中黑小子从冥顽狂野到开蒙知理,在生活的磨砺和众人的帮助下获得了“力量、勇气、智慧”这三样别人抢不走的宝贝,他最终成长为一个心地善良、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长城之子”。

导演王晓鹰说,“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历史和不屈精神,与建造它的人民血肉相连、心心相映、生死相依,可以说长城就是人民,人民就是长城。”编剧欧阳逸冰表示,“黑小子”就是他心目中的中国孩子,既是过去的,又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这个孩子最大的特征就是爱自己的家乡,敢于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希望小观众们从故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修筑长城的伟大精神,将来投身于修筑新时期的“新长城”。

民间故事剧《长城的传说》剧照

创意天马行空

长城像舞龙灯一样“腾飞”起来

《长城的传说》充满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浪漫诗意的表达方式将东方文化审美的内容进行了打破常态的展示:老虎是四块拼成的,山神是有大有小的,松树是可分可合的,龙舟是当场翻转的,鸡和狗是可以与人共舞的……导演王晓鹰表示,“它们完成了我从‘中国意象现代表达 ’中延伸出来的‘民间民俗自由构成’的导演讲述。”

剧中最让观众期待,也是剧组创作期间挑战最大的就是长城的呈现。剧中不仅要展示长城,修建长城,还要赶99座山,把群山排成一行,然后在重构的山上重建长城……整个情节是对现实逻辑的完全颠覆,充满了上天入海无穷的想象力。演出现场,层峦叠嶂、蜿蜒万里的长城作为一个诗化意象,由无数块城墙和烽火台组合而成,可以上下动,左右动,还可以盘旋,时而蜿蜒起伏,时而旋转翻飞,最后长城还如中国龙灯一样被点亮,像一条金色巨龙气势如虹地“腾飞”在舞台上,燃起台下观众们心中的民族自信心,引发观众深深的共鸣。

民间故事剧《长城的传说》剧照

皮影、木偶、跑旱船

民俗元素荟萃 现代表达充满童趣

观众走进剧场如同走进仙境,绵延起伏、颜色翠绿的群山,造型各异、飘逸灵动的祥云,整个舞台看起来如同一幅中国山水民俗画。随着音乐响起,纱幕渐透,巍峨的长城映入眼帘,民工们艰难地修建长城,故事徐徐展开:“孟姜女变松树”“老虎娘喂奶”“山神逗黑小子”“白公主、黑小子抢赶山鞭”“黑小子用赶山鞭赶长城”……一段段充满传奇和神话色彩的故事演绎将观众们的情感牢牢抓住,舞美设计的中国民俗风深深吸引住了观众们的眼球。

“剧中囊括了中国老百姓接触到的民间的社火、皮影、年画、木偶、风筝、跑旱船等非常重要的节日庆典里使用的元素,可以说包罗万象,全都构建在我们的舞台里”,舞美设计申奥表示,剧中巨大的山神是神话传说里的形象,借鉴民间民俗的木偶等技巧使他的形象变得更立体化、更有仪式感,夸张的尺寸比例,看起来更为生动。剧中也将长板凳、扫把、笸箩、竹筐、葫芦、瓢等民间民俗元素通过解构以新的面貌展现在舞台上,给人物更多的自由灵活性,更多地体现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如老虎娘偶使用轻巧又生动的纸扎风筝的工艺,表演上采用了舞龙、舞狮的方式,四位演员分别手持老虎的不同身体部位,通过演员的表演结合,奔跑起来灵活自如,充满飞扬的想象力。

民间故事剧《长城的传说》剧照

剧中的人物造型也让人眼前一亮,看人便知性格,黑小子的爱憎分明、山间气息,白公主的任性霸道、娇惯固执,山神幽默、质朴的老者形象,花盖梨的奸猾霸凌、贪生怕死,工匠们的踏实朴素、不屈不挠等全都通过服装设计体现出来。

儿童剧少不了童趣:黑小子喝老虎的奶,叫老虎是老虎娘;监工的帮凶夜叫鸡总啼叫,不让人休息好,鬼咬狗总喜欢咬人欺负人;巨大的山神要黑小子给他掏耳朵,挖鼻孔,耳朵里飞出一只小麻雀,鼻孔里蹦出两只小蛐蛐儿……幽默、魔幻的剧情演绎让观众们忍俊不禁。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