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与吉县苹果的一次“初恋” 到田间读懂这里的甘甜
中国网 2020-09-21 08:40

中国网临汾9月21日讯(记者 张宁锐)已经在离开临汾的路上,依旧忍不住回望。“所有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暖化人心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吉县苹果。

20日上午,挥别金涛拍岸的壶口瀑布,向东南经过一道道草木茂盛的山梁行车约30公里,记者来到山西临汾吉县东城乡闻名遐迩的吉县苹果园。部分果树上的苹果已被摘去套袋,安静享受着仲秋阳光的沐浴,红扑扑的令人垂涎。一时间即可领略吉县脱贫“红黄绿”(红色的苹果、黄色的瀑布、绿色的生态)三色变奏曲。

果农赵志勇大哥乐呵呵地欢迎“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采访团,并切了新鲜的苹果让记者朋友们品尝。

“这是初恋的味道,过十几天时间糖分充分酿化会更好吃。”吉县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赵松强和记者们开玩笑,他或许是中国“最香甜的县长”了,因为这里有“五个80%”:80%以上的耕地种植的是苹果,80%以上的行政村是苹果专业村,80%以上的农民从事的是与苹果相关的产业,80%以上的农民收入来自于苹果,80%以上的贫困户依靠苹果实现了脱贫。作为县长,他很乐意为吉县苹果“代言”。

image.png 吉县县长赵松强向大家推荐吉县苹果。中国网记者江虹霖/摄

吕梁山区、黄河岸边,吉县是农业大县。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苹果产业,因为纬度、海拔、土壤、温差、光照、空气条件都非常适宜苹果生产,苹果给这里老百姓的甜头一年比一年多。目前吉县苹果面积稳定在28万亩,总产量达到20余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

“吉县的苹果目前已畅销全国,并远销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去年一家外贸企业就实现出口4300吨,创汇1000万美元。”赵松强介绍,吉县还组织企业、农业合作社、果农开展电商营销,到大城市建高端直销窗口,效果很好,总体上供不应求。

image.png 刘晓军和窦兴华向记者介绍苹果剪枝技术。路鹏程/摄

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农则农。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在这里是老百姓的自觉行动。当然,记者还是有不少的问题:

吉县的苹果会年年保持喜人的产量吗?

一般来说农业逃不开看老天爷眼色。吉县东城乡副乡长葛根朝介绍,春寒,虫害、冰雹等都会影响苹果产量,“比如,苹果成熟前万一被冰雹打中,好端端的苹果就成次品,前面的付出的大打折扣。”为了减少冰雹灾害,去年吉县投资300余万元在全县雹灾多发频发区域建设了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5个,还搭建防雹网15000余亩。目前来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近几年产量一直比较稳定。

image.png 吉县果农赵智勇

吉县的苹果会长期香甜下去吗?

如果防护管理得好,一颗苹果树几十年、上百年都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苹果,如果管理不好可能十年八年就结不出好果子了。

40多年的产业沉淀,吉县人为守护这一份甘甜积累了不少经验,想了不少办法。与果树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吉县果树研究所所长窦兴华说,一颗苹果从花骨朵到消费者的果盘,在果林里就要经过二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考验。他拽着一根树枝告诉中国网记者“剪枝的学问”:这根树枝上明年会在哪里结果,哪根应该剪掉哪根应该保留,从哪里减掉最合适,都影响苹果的产量、口感和果树的寿命。

记者了解到,通过政府安排的各种农技培训,现在八成以上的吉县的果农掌握了这些专业技术。为了服务好这些“鲜果宝宝”“老树宝宝”,吉县去年9月还与山西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建设吉县苹果试验示范站,同时在试验站建设吉县苹果大数据平台(智慧果园),探索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通过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勘测果树的土壤肥力情况,进行合理施肥。

当然,吉县苹果长期甘甜下去的前提是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离不开一支扎根基层的高质量农业科技队伍,窦兴华希望政府能给予兼职农技员更多的待遇保障,吸引更多年轻人更踏实地为吉县苹果产业保驾护航。

苹果丰收了会不会价格下跌?

吉县的方针是:季产年销、均衡上市。

为此,吉县建设有39座苹果贮藏库,每年可贮藏15万吨苹果,还有两个果品深加工企业,可以实现年产量6500吨。这些举措可以很好规避“谷贱伤农”。

“现在到园子里来采购,不挑拣每斤可以卖到3元左右,价格一直稳定向好。”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晓军告诉中国网记者,正因为这里的苹果品质好,价格优势明显,产量稳定,每年苹果剪枝、疏花、套袋、摘袋、采摘等农忙时间,还带动了周边县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我们请来的工人,每天工资120元,如果是急活儿还可以再加10元。”赵志勇说,当然他愿意花这个钱,因为家里这6亩果园可以给他带来四五万元净收入。

相关阅读:

“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