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利芳:家风家训伴我成长
中国网 2019-02-15 10:58

泱泱华夏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润泽,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因为有了这深重的积淀而底蕴厚重。古往今来,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显赫的家族,它们都很讲究"家风"精神的传承,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这是其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的根本之一,也是其成为后世学习典范的原因。

"家风与家训"反映着一个家族的全貌,也是一个家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更是一个家族的魂魄所在。它用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着这个家族一代又一代的成员,也成为人们成长过程中在经历风雨之时的那股支撑我们奋力前行的精神脊梁。

家风、家训,这两个严肃的字眼,它庄重而又不失质朴,在当今已成为关乎家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主题。它们承载着一个家族兴盛的重担,任重而又道远;它们建构了这个家族的精神气节,使之能在长盛不衰中彰显平和;它们贯穿于整个家族辉煌的始终,见证着世事的沧桑与历史的演变。在不经意间,它已经植根于人们的灵魂,成为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家风、家训是一种无声的家庭教育,它既是一家人言行风范的具体体现,又可以成为铸造子女成才的法宝。生活中,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眼界、自身的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格局无不彰显着家风文化。它以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传承于整个家族,也影响和惠泽着每一个成员。正是它支撑着家族的奋进与发展,继而推动了民族的进步,社会的文明,国家的繁荣昌盛。

家风、家训传承的不仅是一笔巨额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优良的思想品质。它好似一股强劲的向心力,使得每个处身其中的成员都能精诚团结,形成强大的凝聚合力,它用一代代人的践行铸就出言传身教的典范,也铸就了一代代的英才,使其最终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有生力量。

时至今日,家风观念已经深入每个家庭,成为其在为人处世中的精神引领。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导师,正是他们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

我出生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在儿时记忆里,父母一直都忙忙碌碌,白天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只有到了夜深人静之时,我们在灯下写着作业,母亲也会在忙完一天的杂活后,坐在灯下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和我们聊着天。在村里担任会计的父亲这时在一旁一边忙着算账,一边也会不时地插上几句嘴。每每聊到动情之处总会引发他们感慨几句,并就此和我们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记忆中,那些沉重的话题被他们说出来时,却如谈他人之事一般,语气中带着一种随意的轻快。他们还时不时蹦出几句打趣的话来,逗得满屋子的欢声笑语,也留下了我儿时那一串串温暖而珍贵的记忆。

父母常用"勤俭持家"的思想来教导我们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父亲更是将"以勤天下无难事"挂在嘴边。"勤",就是我们的家风!曾听父亲讲起,我们这个大家族是祖父那一代举家从外地迁至此处。他们当年一无所有,靠着勤劳的双手,不仅抚育了包括我爷爷在内的七个子女,还创下了一份薄业。祖父一直教导他的子女们要做一个勤劳的人,只有勤劳才能安身立命。而我的父母也希望我们能够秉承这种家族精神,以期我们未来的人生能因之走得更加长远。

年幼时,我几乎没有看到父母有过争吵。他们都是个性刚强之人,这一生共养育了我们五个孩子,在最需要老人帮忙时,却被分了家。没有分得一砖一瓦,甚至连一双折筷子都没有,父母只能依靠自己白手起家。他们先打了两孔浅窑,扯了块儿布帘子,就将就着过起了清苦而又忙碌的生活。

为了盖前边的两间瓦房,他们一边忙着地里的农活,一边与别家搭伙烧起了砖瓦。幸而有姥姥和姥爷的帮衬,日子虽说过得很艰难,但他们总算勉力撑了过来。也许是因为忙于打拼生活而没有一丝空暇来抱怨,更可能是因为骨子里的硬气和不愿轻易认输的精神让他们明白只有把生活过好,才不会为他人所笑,他们从没有向生活低过头,总是趟着困难过。那时的他们在我们兄妹几个幼小的心灵深处,那就是天!也是两根擎天柱!似乎没有什么事能难倒他们,我们那些年正是在他们的庇护下无忧无虑地忙着学习和生活。就这样,在他们的努力奋斗下,我们家先起了两间大瓦房之后,又盖了三间平房。而我们下边的三个孩子也正是随着房子的落成而"呱呱"降生了。

为了让家里的生活能红火起来,母亲承包了磨坊。平时除了忙农活和家务外,她将全部精力放在了磨坊上。每次去帮人磨面,她都要带上我和三姐,因为我俩年纪最小。当时的三姐虽然已经会走路,但年纪尚幼,而我还不会爬,她总是一条胳膊揽一个。磨面时她或者背上背一个,前边再抱一个;或者把我们交给旁人帮忙照看。正是由于她和父亲的勤快和极能吃苦才使得我们家度过了最难的时光,我们的生活渐渐开始富裕起来。

我上小学二年级那年,爷爷因为健康状况日下而不得不让我父亲他们兄弟三人轮流来照看。这一来家里更缺少了帮手,于是,母亲推掉了磨坊的活来帮助父亲打理家务和照顾二老。父母曾对我们讲起过那段岁月:八九口人的地仅仅靠他们两人忙活,还要打理家里的一大堆杂活。那时还没有收割机,麦子成熟后主要靠人力用镰刀来收割。每当收麦子时他俩常常忙得顾不上回家。白天母亲会按时回去给我们兄妹几个做饭。她一边做饭,一边还要将家畜喂上一遍。待饭做好后她不等我们回来,就带上饭菜匆匆赶往地里;晚上,他们打发我们吃罢了饭,在把家里料理停当后就抱上一床被子到地里。累了,他们躺在上面直直腰后起来接着干。他们常常望着那满天的星星给自己打气说:再坚持几年这群孩子就大了,就能帮上我们一把了……然而,长大后的我们却因为读书考学一个一个离开了家门。

但年幼的我们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之下也早早地懂得了"勤俭持家"的道理。记得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后我们就会赶着去给牛添添草料,给鸡喂喂食,并学着父母的样子烧火给猪拌饲料。夏天,到了收割麦子的季节,我们每天都会挎着篮子跟着哥姐去地里帮父母捡拾麦穗;秋天,谷子成熟了,我们就一人挎个篮子,再持一把剪刀到地里帮大人剪稻穗;收玉米时,我们放学后顾不上回家,就直奔地里帮他们掰玉米、装袋子、装车;到了红薯收获的时节,每逢双休日我们会随着父母一起下地干活。大哥学着父亲的样子抡起镢头去刨红薯,我们姊妹几个忙着将刨出来的红薯去土、装篮、运上车,父亲则乐呵呵地一边刨着红薯,一边给我们讲古代那些圣贤的故事。其中令我们印象最深的当属"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这几故事了。现在还记得父亲的话: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点灯的油。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而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用功苦读;匡衡为了读书,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只为"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

我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却丝毫没有耽误手中的活。临近中午,母亲只身回家做饭,并在打理好家务之后带着饭菜来到田里。这时,我们一家人就围在一起,一边吃着饭,一边说笑着。累了,我就躺在堆起来的红薯秧上休息一会儿,眯着眼看着那湛蓝湛蓝的天空显得那么得高而远,正午的太阳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阵阵微风正轻轻地吹过田野。旷野里,几株老柿树的叶子在风中"哗哗"作响,一个个即将成熟的、火红的柿子随着叶子的晃动而一隐一现。田埂旁,一簇簇开得茂盛的、金黄的野菊花正随着风儿轻轻地摇摆着。不时飞来一只蝴蝶静静地落在不远处的一朵花上,稍作停留后又迅即飞走。牛儿吃饱了,安静地卧在一旁悠闲地反复咀嚼着,还不时地晃动一下脑袋,尾巴放在地上时仍然不忘甩来甩去地抽打着落在身上的蚊蝇。耳畔边是家人们一片祥和的说笑声……现在回忆这些情景时,我已经记不得当年吃过的那些苦了,记忆中留下的都是一些温馨、欢愉的画面。

儿时的记忆里,农忙时节我们在放学回家后常常在发现院子里空无一人时,于是赶紧放下书包去找父母或哥姐留下的条子,然后追着他们一起去地里帮忙。初冬时节天往往黑得很早。有时,我们放学后就在哥姐的带领下做好饭菜留在锅里,并把家畜喂好,然后我们一块摸黑去地里帮他们刨红薯或者拾晒好的红薯干。待我们返回时,村里已经是万家灯火了。一弯新月在天上发出淡淡的、惨白的光,照着我们一家匆匆前行的身影。几颗撒在天边的寒星,在夜空中显得熠熠生辉。街道上黑乎乎的伸手不见五指,更看不到一个晃动的人影。几株高大的梧桐树在黑暗之中静默地矗立着,犹如巨人一般。整个世界似乎都已经沉睡了。只有临街几个窗子里透出的点点灯光温暖着寒夜里刚刚归来的我们。大街上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叫打破了冬夜的宁静。此时,别人早已吃过了晚饭,他们正呆在温暖的屋子里一边看着电视一边玩着牌,不时能听到从别家院子里传来的"哗啦哗啦"的搓麻将声和一阵阵热闹的说笑声,他们极其享受这冬夜的清净。我们迈着急匆匆的步子往家的方向赶去,走到自家院门前悄悄地打开了门,摸黑走了进去。开了灯后,母亲忙着去热饭菜,我们几个孩子则七手八脚地帮父亲去卸车。然后开始用晚饭。饭后,父母在灯下又忙碌开来,我们几个则摊开书本静静地写起了作业……

那些年我们都盼望爷奶来我家住,因为那些时日我们的饭菜会有很多改善。记得当时大哥和大姐已经考上了学,家里开支也越来越大,生活慢慢拮据起来。幸而父母为人很勤快,我们的生活还算能过得去。为了解决家里的吃菜问题,母亲曾将门外的一大片空地开辟出来种上了蔬菜。家里常年喂养着两头牛,它们既是为了帮我们干农活,也是为了供我们读书用。每次只要我们家考上一个孩子,必定要卖一头牛来为其准备学费。我们全家和牛的感情很深,每次卖牛时,我们都会很舍不得,而我三姐总是抱着牛哭着说什么都不肯放手。

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每年我们还要再喂养两头猪,这也是为过年来做准备。而这些活都在无形中加重了父母的负担,他们每天要起早贪黑地忙个不停。可母亲并没有因之而满足,她又散养了几只下蛋鸡。她的身体一向不好,医生建议她每天要吃一个鸡蛋,可她从没舍得吃过。每每鸡下了蛋,她必定要攒住,一则可以换钱,还可以在爷奶来时给老人补养身体用。

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当我们还正在甜睡梦中酣睡时,她和父亲就已经起了床。给牛添草料、给猪和鸡拌食,在做完这些事后,母亲开始擀面下锅。父亲则一边收拾着院里的杂活,一边准备套车下地。我们这时也开始起床。母亲在做好了一大锅的面片后,她总不忘再打上几个荷包蛋。她把稠的面片给爷奶各盛上了满满的一大碗后,又细心地在碗底卧上那几个荷包蛋,然后再把炒好的两个菜和热好的馒头一并端了去,直到看着老人们吃得有滋有味了,她才安心地离开。余下的面片,稠的尽着父亲和我们几个吃,菜也如此。用她的话说: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常常要干重活,所以必须得吃好点;而我们几个正是长身体、用脑子的时候,营养一定要跟得上。

勤劳的母亲,还很重孝道。她常说"家有一老是一宝",并时时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每当爷奶来我家时,母亲必定要把他们的被褥好好晾晒一番或者重新拆洗一遍,以去除上面的霉味。她还常常拿自己的被褥给他们用。到了冬天,她担心两位老人的被褥不够暖和,总会用家里的被褥将他们的床铺得厚厚实实,再往老人身上压上一层,让其能在暖和的被窝里舒舒服服地过上一冬。每晚临睡前,父母总要到二老的屋里转上一转,看看他们有无什么需要。不仅如此,母亲每晚还要烧上一锅热水让他俩泡脚,并经常帮他们修剪指甲。

农忙时母亲要陪同父亲一起下地干活,但在半晌她必定要折回来一趟看看屋里的老人有无什么需要。而农闲时她则在家里忙些杂活,并时不时地抬脚进到老人的屋里转转,来说上两句家常话。我从未听父亲对她表达过谢意,然而细细回想当年的情景时,我分明能感受到他与母亲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温情。

大姐学医,刚参加工作的头一年,爷爷因为病情突然沉重而在除夕被叔伯送到了我家。那段时间母亲也因子宫肌瘤而每日下身血流不止,但是她当时顾不上自己,在与父亲连续照看爷爷几个昼夜之后,我大姐从医院带回了满满一大箱的药品。因为父母的细心照料,再加治疗及时才将他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爷爷病好被接走了,她却延误了病情,同时也因操劳过度和严重缺乏营养而使其病情恶化。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年,大姐告诉我们母亲因为失血过多在医院抽血化验时只抽出一管血沫,并三次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那一年,我二姐已考上了学,因为成绩优秀被学校送往上海实习。而三姐和我还正在老家念书,家里那些年因为供我们兄妹上学花空了积蓄。在这种情况下,躺着在病榻上的母亲还反复交代父亲他们说:不能因为她的病中断了我俩的学业,以免贻误我们一生……

手术后,还没来得及拆线,她就因为放心不下家里而不顾主任的劝阻赶了回来。主任警告说如果刀口崩开的话她就会连命都没有了,而她却笑着打趣说自己有九条命,哪能这么轻易就倒下……刚做完手术,因为不能干重活,她就帮着父亲一起打理家里的杂事,也常常下地去给父亲做帮手。

此时,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哥和两个姐姐也成为这个家的主要支柱。就这样,这个家在他们的共同支撑下生活开始越过越好,三姐和我的学业也能得以顺利完成。我们兄妹几人一直牢牢谨记着父母的教诲和我们的家训,在工作上勤奋努力,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我的大哥、大姐和二姐在上个世纪90年代都曾因为在工作上表现出色而获得过"全国劳模"的光荣称号……

回望自己的人生之路,我很庆幸今生能遇到这对性格刚毅而又勤勉、慈爱的老人做了父母。他们严格秉承着"勤俭持家"的家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支撑起了我们这个家,也开创了我们家史新的篇章,他们更是用自己的吃苦耐劳换来了我们兄妹五人的今天!现在他们老了,已经干不动重活了,还因积劳过度而累出了一身的毛病,但他们仍然一刻也闲不住,也从没有因为当初的选择而有过一丝的后悔。他们每每在提起往事时还会常常感叹自己因为力薄而没能为儿女们创下什么家业……

岁月荏苒,家风长存!如果说岁月教会我们以坚强,则家风让我们因为勤奋努力而变得内心强大。回忆往昔,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因为有他们的支撑而让我未曾感知到生活的苦涩;品今日之幸福,正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赢得了美好的现在!父母当年为了我们这个家可谓劈荆斩棘、历经重重磨难。我想今生我们兄妹最该引以为傲的不是自己曾取得了什么成就,而是要为能够有幸承欢于他们的膝下而感到幸福。想想他们这一生虽然没有对我们讲过那些做人的大道理,却用言传身教教会我们以勤奋,让我们能够秉承家族之风,与时代同行,做生活的强者。

文(河南省洛阳高新实验小学 晋利芳)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