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院士”朱有勇:以农业科技书写乡村脱贫经
中国网七彩云南 2021-04-14 14:01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山多,地少,信息不通达,贫困程度较深,扶贫任务艰巨。2015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来到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的蒿枝坝村民小组,用农业科技助力乡村脱贫。

院士请缨回乡

“四处漏风的土坯房、茅草房,几袋苞谷,几件炊具,一张床,一两头猪、一只鸡,这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这是朱有勇和同事们初到蒿枝坝村民小组调研所见的情景。2015年,澜沧县仍有贫困人口13.93万人。这年冬天,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会上,刚满60岁的朱有勇自告奋勇站出来,请缨回到家乡云南。

澜沧县耕地面积大,人口少,四季不明显,只分雨季和旱季。旱季时,大部分的土地都处于闲置状态。“马铃薯种植最怕遇上雨水,容易生病,且只有无霜的热区才能种植,澜沧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朱有勇院士团队研究开发冬季土豆种植项目经验丰富,技术问题也早有方案,一条脱贫道路由此产生。

蒿枝坝的土豆试验田

“在村民的种植经验里,冬天的土地是休息的,没有人相信冬天里能种出土豆。”竹塘乡副乡长郭存武介绍,朱有勇的号召没有得到村民的回应,大家将信将疑,嘴上答应,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种子。第一片土豆试验田是朱有勇自己开垦的,仅仅一亩地。

“冬季能产新鲜土豆的地方很少,澜沧县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新鲜土豆产地之一,收购价格也比较高,刚好能够弥补市场空白。”郭存武说,油菜的产值小,一些村民比较之后,决定尝试种植土豆。土豆种子、肥料免费发放,种植过程中有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手把手教技术,种出来以后又有云南农业大学定点来收购,这样才逐渐让村民们解除了疑虑。

小土豆大效益

依靠种植土豆,村民张六金不仅仅解决了孩子的医药费,家中的处境也日益好转,2020年的纯收入有7万6千多。“我最开始的土豆面积只有一亩,现在增加到10亩了,每年能赚个5万块。”村民刘里保从2017年开始土豆种植,一算账,一亩油菜的收入才两三百块钱,种土豆的收益翻了十几倍,依靠种植土豆,家里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

“以前村民种的是本地的土豆,个头小,抗病弱,产量不高。现在种植的品种是丽薯六号,口感好,产量高,亩产平均能达到5000元。以前是催着村民种土豆,现在到了种植时节,村民主动要急着下地了。”郭存武说,如今整个蒿枝坝村小组的土豆种植面积达到354亩,种植户有402户。

科技课堂助力脱贫

冬季土豆只是当地脱贫致富的一块敲门砖。除了冬季土豆,朱有勇和其团队也在大力推广林下三七、冬早蔬菜等种植项目,助力澜沧发展质高价美的绿色农产品和中药材种植。

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在蒿枝坝村小组正式开班,招收的学员是各村寨的农民。2017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在蒿枝坝村小组挂牌成立,这也是全国少见的直接设在村里的院士工作站。蒿枝坝村小组活动室变成了一座“科技小院”,村民们一边种地一边学技术,更树立了科技致富的观念。

朱有勇曾说:“民族地区特别要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出具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这样产业才可以长远发展,这些贫困地区才能走上富裕的道路。”数字统计,朱有勇和他的团队已为1500多名农民进行了培训。从冬季土豆、林下三七,到冬早蔬菜、茶叶种植、猪牛养殖,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共开设24个技能班。在经过培训的学员中,90%的学员都脱了贫,50%的学员带动了亲戚朋友脱贫,还有10%的学员带动全村百姓一起脱贫致富。

如今,在朱有勇的带动下,澜沧县的贫困群众开始从种植、管理,到收获、售卖,再到开设网络店铺、直播带货,一颗小小的土豆从边疆之地走向了城市,澜沧科技扶贫工作也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扶贫闭环。随着澜沧土豆、林下三七等澜沧品牌产品的推广,澜沧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45.85%降至2019年底的1.61%,达到了脱贫摘帽标准,实现了从昔日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今日“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周佳艺 澜沧县文旅局供图)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