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年度大会成功召开
中国网 2024-06-07 16:42

6月7日,2024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年度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本次联盟大会同时也是“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的平行会议之一。大会以“新型储能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主题,聚焦储能行业现状和机遇,更好地发展储能新质生产力。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宋海良,中国工程院院士、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成山,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高纪凡,国际能源署首席能源技术官提姆•古尔出席会议。大会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吴云主持。

宋海良指出,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创新创造、融通融合“三大理念”,聚焦关键基座、关键支撑、关键项目、关键资源“四个关键”,加快推动编制一批标准、攻克一批技术、举办一批活动、落地一批项目“四个一批”,探索打造投资融资、产业发展、信息共享、品牌宣传“四大平台”,各项工作实现了高点起步、精彩开局、卓有成效。

宋海良表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技术,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当前,新型储能已进入多元化高质量发展阶段,希望联盟能够带领各会员单位,在竞争中寻找机遇,在合作中发挥优势,共同为推动新型储能行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更系统的解决方案与有效路径,合力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他提出四点倡议:一是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迭代升级,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创新大平台,聚焦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产业孵化,加强技术交流,为技术持续进步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强化绿色低碳,持续推进绿色环保的储能体系建设,减少新型储能技术全链条中的碳足迹与环境污染,推动建立绿色储能标准体系,加强对绿色储能项目认证与推广,定期举办绿色储能论坛与展览,激发更多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三是强化数字智慧,持续提升新型储能系统集成与运营效率,加强数字管理、数字运营、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优化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新型储能数据资源在联盟内部的共享、分析、流动、应用,推动储能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升维。四是强化共享融合,持续打造新型储能政企联动和产业合作新典范,围绕产业间跨界融合、产业链内一体化融合、要素间交互融合、区域间协同融合“四大融合”,增强企业间在信息、技术、产品、服务、管理上的共享,合力争取更多有利于新型储能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改善新型储能项目落地实施的发展环境。

王成山指出,过去一年,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蓬勃发展,技术多元化趋势明显,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能力不断增强。针对新型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的诸多挑战,他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化发展、注重市场需求、强化人才培养与产学研联动等四方面建议。

提姆•古尔表示,中国在实现其“双碳”目标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不仅在中国,更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的电化学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对于确保电力低碳清洁转型都至关重要。本次大会的召开非常及时,相关行业专家将能够共同探讨储能产业的机遇和未来。

高纪凡表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储能行业比以往更加需要一个高质量、高层次的升级。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强化安全意识,保证产品质量,确保储能安全;二是要推动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杜绝恶性竞争;三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链协同发展,共建产业新生态。

在本次大会上,电规总院作为能源电力规划设计行业的国家重点智库将发布《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4》。《报告》从发展形势、技术创新、工程实践、产业发展、标准与政策体系等几个方面,对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梳理,立足客观,凝聚焦点,突出重点,力求全面、系统呈现新型储能行业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趋势进行研判。

会议总结了联盟年度工作,并发布《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倡议》。会议期间举办了物理储能专委会授牌仪式、项目签约仪式、电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专题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成立于2022年8月,由中国能建联合宁德时代、天合光能发起,电网企业、发电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储能技术与装备企业等62家单位携手组建,目前已发展至112家。联盟致力于在国家和行业层面构建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平台,由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积极投身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联盟立足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紧扣新型储能重大共性问题,在政府指导下汇聚各方优势资源,打造合作、发展和技术共同体,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政府决策咨询,促进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

本次会议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中国能建、宁德时代、天合光能的共同指导下,由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主办。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直播的形式召开,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100余家单位的200余位代表现场参会。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