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齐聚江城谈“心”
中国网 2021-09-06 16:52

通讯员 童萱)“以防控新冠的成功模式,全面防治心血管慢病。”9月4日上午,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承办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年会上,专家们发出倡议。当日,葛均波、顾东风、饶子和、蒋华良、邵峰、陈义汉、卞修武邵新宇陈孝平等9位院士湖北省卫生健康委涂远超主任以及来自全国的近万名心血管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齐聚大会分享心血管疾病临床科研经验,普及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共话心血管领域机遇与发展

图片摄影:童萱

“平战结合” 心血管人维护健康有信心

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影响我国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葛均波表示,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吸烟等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广泛流行,是导致我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肥胖的绝对人数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这将进一步推高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他提醒职场人士,关注身心健康,要监控好“三高”指标。

湖北省在2021年起实施“323”攻坚行动,其中包括通过防治结合、医防融合等手段,降低心脑血管病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霍勇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传染病和慢病其实有很多共同点,甚至传染病就是一种慢病。”霍勇谈到,传染病和慢病的发病规律虽然不同,但是在预防、医学模式和健康教育等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心血管疾病防治也要“平战结合”,广大老百姓在平日里要重视养成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从业者要做好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慢病管理如果能像防控疫情这样做到网格化管理,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相信我们一定能控制住发病率。”

“保护心血管系统在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抗疫期间,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汪道文教授曾带领同济心内科医生组建“护心小分队”,部分病例由于合并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导致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他认为,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治,而预防工作仅靠医生、医院的力量是不够的,希望能在政府主导下,进一步加强公众教育,人人成为健康第一责任人。“当然,我们心血管人将不断求索,练好自身本领,我们有信心维护好公众生命健康。”他说。

“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永远不会停止,我们要做的是主动出击,破解病毒药靶。”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就新冠病毒转录复制机理作了学术报告,分享他最新研究成果。

“医德兼备” 心血管人再谈医者初心

交流中,诸位专家还谈到了好医生的标准。谈及对青年医师的期待,葛均波院士认为,医学是科学,也是社会学,医生不仅要医术好,还要医德高,缺一不可。“医院要成为能让病人放心的地方,医生要做能让病人托付生命的人”,葛均波院士指出。

“医学需要温度,要以能者为师,以患者为师”。汪道文教授认为,后疫情时代,医生要更加重视健康科普,并带动基层服务能力提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副会长徐亚伟教授则谈到,对心血管病人的治疗,还要重视心理问题。他说,临床发现,相当比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住进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会对急救车的警笛、各种监护仪器的声音及陌生的抢救环境产生恐惧。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会渐渐进入抑郁状态。现在一门叫做“双心医学”的新兴学科,就是针对心血管病人心理问题的治疗。“我们做医生,不能仅仅只看到疾病本身,还要考虑患者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的能力。”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都无法忽视的重大健康问题,健康中国是我们一代代要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肝脏外科教授陈孝平表示。为更好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陈孝平院士在2020年成立了全国首个以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他说,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帮助老百姓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性,是医务工作者应尽的社会职责。“院士专家除了科研难题,还应把所学知识用到社会上,很多病可以预防,做到健康科普防患于未然,这同样是我们行医者减轻病人痛苦的初心。”

“科学的天很高,踏实做学问就好,其它一切只是副产品”,“我们要潜心药学研究,做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医生能投身于医学和医学创造,就是一种淡泊和宁静的幸福”,“让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我们要持续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为健康中国助力”。邵峰、蒋华良、陈义汉和顾东风等院士,也在他们的交流中,这样表达他们的心声。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