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小学:用独创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培育“和谐的人”
中国网 2021-04-02 09:41

编者按: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讨论,指出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两会落幕之际,为更深入地了解校长可能遇到的“教育评价”中的难点和痛点,中国网与中国教育科学院联合主办主题思享会,特邀教育部相关专家与北京市中小学校校长就“教育评价”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同寻求解决之道。与会嘉宾表示:时代呼唤教育评价改革,设计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评价正当其时。

思享会 | 观点纷呈!中小学校长聚焦教育评价的痛点、难点献计献策

思享会结束后,中国网教育频道记者来到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团,与副校长李娟就史家小学“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模式进行了交流和深入采访。期待史家教育集团在“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方面的经验探索,能给全国更多的中小学校提供借鉴和思考。

始建于1939年的北京市史家小学如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从“史家胡同小学”发展到“史家教育集团”,史家在和谐教育的育人底色上,构建出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育人模式。他们以此在改革兴教的历史进程中,用量化且开放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模式,记录下每个学生的成长足迹,并让这些伴及一生的闪光点,拓宽孩子们的未来和生命格局,培育其成为“和谐的人”。

立体视野——“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模式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副校长李娟感慨地说,在女儿六年级的毕业典礼上,她收到了学校赠予的“成长礼物”——一张U盘。这个U盘里,记录了她从未见过的孩子在史家小学三年的学科成长记录。当她拿到这个礼物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感恩。

史家教育集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崔旸也感叹,在他任职班主任那些年,也有许多看似微小却感动人心的事。有一天,他翻看微信朋友圈,有位已出国留学的孩子发了一句简单的——“想家”,并配上了在史家这六年所留下的学习影像。“有些学生可能在出国或升学前忘记带走U盘,还会发消息嘱咐我,说老师您给我留着,我说,我给你留好了。”

一张小小的U盘所牵系和承载的,不仅是孩子们的变化和学有所成,更凸显出史家教育模式的深入和成功。史家小学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主要分为三个维度,一是以“家国情怀”拓局的开放性评价,二是以“学业成长”立轴的过程性评价,三是以“专注绽放”树标的展示性评价。在学生六年的学习成长记录里,它们具体为《学生德育成长记录》 、《学生学业成长24点记录》和《学生课堂表现AB评价》。

三个维度的评价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开放性评价是综合评价与学科评价的结合,过程性评价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展示性评价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以此通过学年的进阶,记录和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和自主意识的提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培养其处理实际问题和面对社会的实践能力。

据李娟介绍,史家将立体而全面的“人”的概念灌注到每一个细部。对于学校来说,这套“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模式,是以过程和结果为导向去反向思考并推导出的教育内容体系,而对于学生来说,这套体系以助力的形式,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多元化的考量和无限的可能。

“史家小学为每位学生种下了具有家国情怀基因的种子”

“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举行过万人运动会的操场,当所有人起身离开后,场地无需再进行额外打扫。而这就是史家。”李娟说,这即是史家所提出的“五大和谐——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具体而微的事情上所展现的风貌。

“史家所有的行动坐标、评价坐标都是以‘具有家国情怀的和谐的人’作为育人基础,李娟说,在他们眼里,每位学生都是一颗具有家国情怀基因的种子,“种子计划”的宗旨就是要培育学生爱家、爱校、爱国的情感,但又要有不止于家国的胸怀。

李娟表示,之所以将“家国情怀”放在统领开放性评价的位置,是因为它不仅能打开教学指标的边界,也能为固化、量化的教学指标提供添彩的可能,以此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拓宽个体生命体验和发展格局。

在开放性评价中,主要以“一日常规”、“家校协同”、“服务学习”和“集体活动”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和体现学生们“为民德”、“为人德”、“立身德”这三个层面的美好品质。并将学校、家长和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了这四个评价目标,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当中的表现成长便能更立体的呈现。

家国教育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已然是不可忽略的要点。学校的职责不能只局促在校内范围,教育的本质应辐射向更小的家,更大的国。史家从评价体系的要点出发,开发与延展出各类丰富的活动,让爱国情怀落地具体实践中,让每个学生和家庭都充分融入到这个体系中来。

如“妈妈读书会”、“爸爸运动会” “星期六课程”,是史家根据“家校协同”的评价点所探索出的共育方式。在家校共育中,倡导母传德、父传责。“星期六课程”的主旨就是要让孩子学习在课堂内学习不到的知识,由家长基于自己的职业和人生体验来讲述故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反思和省察。这种家校合作的模式不仅给孩子的成长注入了“家国情怀”,也促进了亲子关系,彼此能增进了解,平等相待。

在集体活动方面,史家分年级、分层次实践着改革创新。为了让学生在史家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人人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在一年级常规的少先队员入队典礼上,于既定流程之外,每个班级的学生和家长都需要穿上独特的亲子服装,把“亲子操”代代相传下去。对于六一儿童节的创想,史家也立足班级荣誉感,让每个班设计自己的游戏。李娟说,“今年我们准备让每个班级设计‘红色地图’,去研究东城区以及首都北京有哪些红色印记,并通过红色印记进行猜谜或是闯关游戏。这样不仅进行了党史教育,又进行了爱国教育。

随着学年的逐步上升,学校也会相应安排各类学以致用的活动。如三年级会开展“古诗词吟诵”活动,每一学年都会进行一次全员的吟唱。到四年级会开展“中文戏剧”、“课本剧”演出。学校会要求每个班策划演出一个剧本,并进行为期两天的全校展演。到五年级剧本则升级变成了“英文戏剧”,比如让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孔子的故事改编成英文剧。

“所以说史家之所以能够成为知名的教育品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即便要历经人的‘不同’,但‘史家魂’和‘史家根’始终不变。”在史家小学师生的心里,“史家根”是历代爱国的仁人志士所打下的基础,它是史家永不动摇的初心。

独家“24点记录”——细化“学业成长”的方方面面

在“家国情怀”的基础上,以“学业成长”为主体的“24点记录”可谓是史家独一无二的亮点。何为“24点记录”?学校会根据每一学科的性质,依据“导向性”、“成长性”、“系统性”、“综合性”来选点,最后细化出学科在一至六年级适用于学生成长记录的24个点。记录涉及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学科,并以纸质、音频、照片、数据等信息类型留存下来。

不同年级会按不同标准体现评价的层次性、递进性和完整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拿语文举例,可分为4个阶段——上学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下学期“审美鉴赏与运用”、“文化理解与传承”。在横向采集上,如在一年级,学校会记录下孩子们从不会写字,到能够“完整地写一句话”,再到“合理想象”,进而“诵诗”、“背诵弟子规”的过程。在纵向采集上,如一年级到六年级“文化理解与传承”轴上,则分为“背诵弟子规”、“古诗文朗诵”、“传统文化”、“书法”、“遨游汉字王国”、“轻叩诗歌大门”这6个采集点。

依托系统设计的过程性评价,让各学科也加强了三级课程的整体建构。如语文学科将国家课程、综合实践课程、330课程进行了一体化建构,将阅读、表达、实践与文化传承整体推进。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各有侧重,低年级学生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达到清楚、自信地表达,高年级学生通过复述故事、排演课本剧等恰当、形象地表达。在六年级毕业时,学生们就会达到一个人人爱表达、时时能表达,且有个性、有逻辑的表达状态。

李娟说,在学校设立的书法“成长墙”上记录着学生们从一至六年级的字迹。“很多学生在低年级时,字是歪歪扭扭的很稚嫩,到高年级后,字形完全变了,不仅章法布局均匀,还生动飘逸。” “在劳技课堂上,学生们制作失败的作品也会被陈列出来,它们虽然形制不均,外观也参差不齐,甚至于毫无美感,但通过这些作品,老师会引导学生去思考失败的原因,倾听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在今后才有进步的空间。”

“AB课堂评价”——创新阐释“专注与绽放”

如果说“24点记录”侧重于学段的衔接,那么“AB评价”模式则更聚焦于课堂与学业成果的展示。

“AB评价”中的“A(Absorption)”是专注,“B(Blossom)”是绽放,专注是指一个孩子能够在学习当中去专注,并在专注中思考,继而才有更大的机会去绽放他的生命。而绽放,就是结果的展示。李娟说,“我们会将他们每一次‘绽放’的过程都记录下来,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成长。这样家长收到的就不仅仅是几张作业,还有他们的孩子在课堂上发生的影像。”

每个班级的班主任都有固定拍摄的职责,但也有随机的发挥。拍完后班主任会将影像发到群里,也会通过小程序上传到班级的文件夹里,待毕业时,每个孩子都会收到不同学科的文件包。这些精彩的瞬间所表达的,就是“绽放”的状态,它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一个成长的期许。在史家小学毕业之后,学生们会将这些记录中最闪光的部分拍成微电影,以此作为结业的仪式,当然,也是他们成长的“作品”。

但记录也并非单一地展示好的一面,偶尔也会拍下他们不好的表现。李娟说,遇到类似情况,就需要及时教育,加强引导。而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来看,这也并非是坏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看见自己的成长,对比过往和现在。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一个小女孩,本身很喜欢跳芭蕾舞,但她并不喜欢参加集体的合唱团或舞蹈队。在记录的影片当中,我们发现她可能因为皮肤有点黑,很不自信,所以不愿意在集体活动上展示自己。于是我们就和音乐老师沟通,哪怕每天辛苦一些,在课堂前增加一些个人的才艺表达环节,哪怕她不唱歌,但可以让她伴舞,让她能够有机会去表达自己。”崔旸说,这个小女孩在六年级的时候被邀请到某合唱团伴舞,几年来在课堂上,她已悄然建立起了一种从无到有的信心,如今,她依然在坚持跳芭蕾。

“还有一个学生,念低年级时很调皮,穿着鞋就踩进教学楼前的小鱼塘里,后来为了不湿鞋,隔天就换了他的小雨靴,当时老师简直拿他没有办法。但到六年级,他却主动找到老师,对老师说:给您添麻烦了。”崔旸说,作为班主任,即便是遇到这样棘手的学生,也要有耐心愿意去和他相处,几年下来,在学校的记录体系中,他会慢慢看见自己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慢慢懂得学校和家长的良苦用心。

崔旸说,尤其在担任班主任的这些年里,他逐渐体会到自身的变化,他认为当班主任最有意义的地方,不在于某种“吓唬人”的气势,而是在陪伴一届届学生成长的同时,安安静静去知悉他们的心理,“威严不是靠音量,而是眼神。”

解决问题——关于“手机”与“一粒米”的思考

李娟强调说,史家的评价模式,最终检验的,不仅仅是学生德行与课业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助力孩子们在真正面临问题时,如何处理问题和直面社会。无论当下还是未来,这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事情。

“前几天,有记者采访我,问及为什么史家可以让家长认同学生不带手机进课堂这件事。其实我们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经发起了‘放下手机与你在一起的活动’。”李娟向记者介绍起这个活动的渊源。

2016年,史家小学四年级12班同学朱子薇在少代会上提出了一项提案,主题是“放下手机让我们在一起!”。她和几位同学在班主任陶老师的带领下,利用寒假过春节走亲访友的机会对自己的提案有了进一步发现:“大家走路看手机、坐车看手机、甚至开车都希望能碰上一个红灯看两眼手机,家人团圆时一人抱一个手机,抢红包代替了亲切的问候,朋友聚会时刷朋友圈代替了思想的交流,寒假时浏览手机上的碎片化信息代替了共读一本好书。手机牵扯了过多的精力,挤占了读书,和家人交流、学习的时间。”

于是在2017年春季开学典礼上,五位同学正式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一起加入“放下手机让我们在一起”行动。这个活动希望每个家庭制定一份行动计划表,连续28天,爸爸妈妈每天晚上至少一个小时,大家一起放下手机、远离微信、远离连续剧、远离游戏,一起读书、运动、交流等;看谁在28天每天坚持,看哪个家庭放下手机的时间长。此项活动还入选了2016-2017学年史家小学“服务学习——益路同行”十大公益项目之一,并获得了扶贫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孩子的思维都是很敏锐的,当他们发现问题后,学校会引导学生和家长通过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所做去改变现状。”李娟说,除了这个行动以外,学校还有一份《关于“一粒米”的调查报告》非常值得分享给大家。

一碗饭里有多少粒米?这是这份报告发起的初衷。2016年,史家七条小学学生于敬轩与自己的“课题组”小成员们经过调查计算,得出一组惊人的数据:一碗饭里有3327粒米,中国14亿人口,每人节约一粒米,就相当于节约了379301碗饭。指导老师王磊曾表示,通过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可以让孩子们从真实的数据统计中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节约”。

由此发起的“零粒米”行动当年深受北京市教委重视,随后,北京市教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以节约粮食为重点的“三节”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在全市中小学启动“零米粒,我们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同时要求各区教委及中小学把节粮习惯培养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将节约粮食作为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让“三节”教育在校园随处可见、随时可学。

当一个孩子已经把眼光放在了社会问题上,学校和家长需要做的,不是让他们避开问题,而是要培育他们直面社会,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从史家小学到史家教育集团,史家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和谐的人”的教育目标,不仅体现在代代交替的师生风貌中,也已然逐渐成为了行业的风行标,社会的影响者。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