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着力培养新时代高技能人才
中国网 2022-11-30 11:32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因此,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是当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推动经济高质量与创新性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必须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目标,培育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

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即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力争到2035年,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最终形成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高职院校应在充分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意见》的指示要求,以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办学方向,强化素质能力教育,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让高职院校学生成为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同时,强化担当奉献教育,学习劳模工匠“功成不必在我”的忘我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强大精神力量。通过高职人才培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输送合格人才。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困境

随着新时代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明显的拓宽,由此产生了一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缺口问题,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学生的思想素质、学习能力、工匠精神等方面,这对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由“技能本位”向“综合素质”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层次、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亟需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虽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人才培养只突出学生的短期技能水平,对深层次专业理论知识及对新工艺和新技术再学习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应对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二是现有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偏重理论学习,与产业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对学生技能培养、解决一线实际问题能力的教育不足。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急需构建起既能兼顾理论基础,又能强化高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机制,解决高技能人才紧缺短板。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着一定困境。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仍停留在“技能本位”上,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技并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脱节。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近年来片面强调对学生的技能教育,育人发展路径呈现“片面化”的趋势。在产业行业对现代化技术技能人才迫切需求的引导下,在就业率指标能否达标的要求下,“技能培训”在一个时期成了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热门词汇,导致在育人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教学、轻素质养成的现象,造成了专业技术学习与素质教育割裂化趋势明显。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技能人才基础工作

党的二十大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人才强国作出了顶层设计,在今后,要继续坚持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二十大精神要求,加强职业教育的思想引领,努力实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技能提升相辅相成。高职院校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厘清高职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实质,从资质、资金、人员、制度等方面保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同时,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技能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库,加强高技能人才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精品课程、教材和师资建设,开发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实施技能领域“引进来”、“走出去”合作项目,支持青年高职学生、毕业生参与青年国际实习交流计划,推进与各国在技能领域的交流互鉴。

(二)强化人才培养意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支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充分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等,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拓宽技能人才继续教育路径,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优化升级等要求相适应。加快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典型劳模案例教育,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新模式。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学校发展实际,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技艺,培育学生的传承意识与工匠精神。

同时,高职院校要注重强化“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意识,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具备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等方面的核心政治素养的同时,又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合格人才,成为能够担当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制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技能人才的引育留用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一环,要不断完善技能人才的稳才、留才、引才机制。当前,社会上仍然存在的轻视或歧视体力劳动的落后观念,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的主要阻碍。要破除这些障碍,必须从教育、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应与地方政府紧密配合,配套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等目标。

高职院校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及职业教育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开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将专业技能提升作为为高职教育的重点工作,也要将素质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努力构建和实施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技并修”的培养体系,既重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思想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专业课、实训课在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劳动意识、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四)建立激励和多元化评价机制,构筑协同育人新局面

《意见》指出,要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健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努力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健全职业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通过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等方式,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队伍。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综合办学模式,联合行业、企业打造共同育人的命运共同体,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积极探索学校、家庭、政府、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今后,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要求,充分理解“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核心要义,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加快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切实提高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意识,调动起学生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人才素质培养,加快建立高水平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推动完善落实人才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畅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通道,激励更多青年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切实把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许立)

作者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