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杨伟民、周其仁、邱晓华、周南、周牧之精彩点评—
1.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下中国城市的底蕴与韧性
2020年全球最大主题是新冠疫情的抗疫防疫。“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着力从社会、经济、环境多元地反映这一年中国城市在抗疫与恢复经济上的表现。
从疫情本身来看,2020年80.8%新增新冠确诊病例(不含境外输入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集中在前10位城市,而这些城市都局限在湖北省。这说明迅速的封城措施和彻底清零的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较快地控制了疫情,使得全国其他城市没有发生疫情的爆发性蔓延。
由于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较快控制疫情,中国城市的市民生活得到较快恢复。以市民生活中的娱乐为例,电影市场是受新冠疫情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虽然2020年中国的电影票房暴跌了68.2%,但是相比以北美为代表的全球其他大票仓,中国的跌幅相对较小,而且反弹力道强劲,成就中国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国产片《八佰》夺得了2020年度全球票房的冠军。同时,跻身全球年度票房前十的还有,第4位的《我和我的家乡》、第8位的《姜子牙》、第9位的《送你一朵小花》三部国产影片。此外《金刚川》也取得了名列第14位的好成绩。强劲反弹的中国市场硬是把一批国产电影抬进了全球票房榜单前列。
航空运输也是备受新冠疫情冲击的领域。特别是在国际旅行长期受限的情况下,各城市机场的旅客吞吐量都大幅度下降,致使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下降了36.6%。所幸国内新冠疫情迅速受到压制,国内航空运输得到恢复,较之欧美日各国,中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的降幅相对较小。
2020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深圳、重庆、昆明、西安、杭州、郑州。前10位城市的旅客吞吐量在全国的占比达到44.9%,前30位城市的同占比更是高达75.5%,中国航空运输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的趋势明显。
相比旅客吞吐量,全国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只下降了6%,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广州、深圳、北京、杭州、郑州、成都、重庆、南京、西安。在这些城市之中甚至有深圳、杭州、郑州、南京4城市还实现了货邮吞吐量的增长,显示疫情下物流的活跃和制造业供应链的较快恢复。前10位城市货邮吞吐量在全国的占比达到72.8%,前30位城市的同占比更是高达92.5%,相比旅客运输,航空货邮对中心城市的集中度更高。
虽然疫情之下全球供应链和全球海运出现混乱状况,甚至延续至今。但是2020年大多数中国港口城市的集装箱吞吐量都还有所增长,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实现1.2%的增长,显示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能力的强大韧性。2020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宁波、深圳、广州、青岛、天津、厦门、苏州、营口、大连,其中只有大连陷入了负增长。前10位城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到全国的70.8%,前30位城市的占比更是高达92.6%,凸显港口运输向特定城市高度集中的现象。
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产业受到重挫,但是下半年反弹力道强劲。“中国制造业辐射力2020”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苏州、东莞、上海、宁波、佛山、成都、广州、无锡、杭州。这10个城市中除苏州、东莞、无锡3个城市以外,都实现了出口增长。正是这些制造业强市的底蕴使得中国出口在2020年仍然实现了4%的增长。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10位城市的出口额在全国出口总额的占比达到44.2%,排名前30位城市的出口在全国的占比更是高达71.7%,中国的出口产业高度集中在这些制造业大市、强市。
2020年是IT产业大发展的一年,数字抗疫、远程办公、网络授课、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网上购物等成为常态,疫情猛推各行各业以及生活的数字化转型。“中国IT产业辐射力2020”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南京、福州、武汉、厦门。这10个城市的IT业就业人数、主板IT业上司公司数量、中小企业版IT业上市公司数量、创业板IT业上司公司数量在全国的占比分别达到56.7%、80.4%、63.9%、76.2%,IT产业更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中。
由于中国采取的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凑效,在全球主要各国普遍经济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在2020年仍然实现了2.3%的增长,确实难能可贵。2020年全国GDP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除受新冠疫情重挫的武汉以外,都实现了经济增长,中国城市的韧性在疫情冲击的艰难境况中得到充分体现。2020年全国GDP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这10个城市的GDP在全国的占比达到23.3%,前30位城市的GDP在全国占比更是达到43%,中国经济向上位城市的集中明显。
2.“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覆盖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指标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大项)综合评价中国城市的发展。每一个大项下设置3个中项,每个中项下设置3个小项,形成3×3×3结构,每个小项又由多个指标支撑。这些指标共由882组数据构成,其中统计数据占31%、卫星遥感数据占35%、互联网大数据34%。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是能够运用不同领域的数据资源,可以用“五感”来高度感知和判断城市的,先进的多模态指标体系(MultimodalIndex)。
①综合排名
北京连续5年蝉联综合排名首位,上海排名第2位,深圳排名第3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综合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重庆、南京、杭州、天津和苏州。成都、南京分别上升到第5位和第7位,苏州跻身前10,武汉跌出前10。这10个城市分布在4个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4个城市、珠三角城市群2个城市、京津冀城市群2个城市、成渝城市群2个城市。
综合排名第11位到30位的城市分别是武汉、厦门、西安、宁波、长沙、郑州、青岛、东莞、福州、昆明、合肥、佛山、无锡、济南、珠海、沈阳、贵阳、大连、南昌、泉州。
②环境大项排名
深圳连续5年夺取环境大项首位,广州排名第2位,上海排名第3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环境大项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上海、厦门、三亚、林芝、日喀则、昌都、北京、海口。厦门、三亚、日喀则分别上升到第4位、第5位和第7位。
环境大项排名第11位到30位的城市分别是珠海、东莞、成都、舟山、汕头、山南、南京、重庆、福州、儋州、佛山、那曲、普洱、巴中、杭州、昆明、武汉、泉州、中山、长沙。
③社会大项排名
北京、上海连续5年分别蝉联社会大项排名首位和第2位,广州连续4年守住第3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社会大项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成都、重庆、杭州、天津、西安。南京、成都、天津分别上升到第5位、第6位和第9位,西安跻身前10,武汉跌出前10。
社会大项排名第11位到30位的城市分别是苏州、长沙、厦门、郑州、济南、武汉、宁波、沈阳、青岛、合肥、昆明、福州、哈尔滨、无锡、南昌、贵阳、南宁、大连、太原、长春。
④经济大项排名
上海连续5年蝉联经济大项冠军宝座,北京和深圳也连续5年分别稳坐第2位和第3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经济大项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苏州、重庆、天津、杭州、南京。成都跃进到第5位,天津、杭州的名次有所下降。
经济大项排名第11位到30位的城市分别是武汉、宁波、东莞、青岛、西安、郑州、长沙、厦门、无锡、佛山、济南、福州、合肥、大连、昆明、沈阳、泉州、温州、长春、哈尔滨。
3.专家点评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发布之际,赵启正、杨伟民、邱晓华、周其仁、周南、周牧之联袂对2020年中国城市的表现作出精彩点评。
赵启正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出炉了,我觉得这一版“指标”最明显的特色就是聚焦新冠疫情,针对疫情给中国城市造成的影响做了多指标的分析。像新冠病毒这种对人类造成空前危害的疫情并不是经常出现的,“指标”抓住这个大自然的重大灾难,认真分析了疫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对未来如何应对类似事态的发生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
这次新冠病毒可谓是大兵压境,虽然世界各国都迅速启动了对疫苗以及特效药的研发,但这些研制是需要时间的。中国及时启动了全面的封城措施和“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弥补了这一时间差。对这种做法,世界各国看法并不相同。所幸由于中国文化的传统,在中国并没有出现对封城、隔离、戴口罩有太大的抵制。周牧之教授和云河都市研究院在疫情发生以来,对中国抗疫政策有效性进行的研究,为国际上理解和和借鉴我国的抗疫措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国城市在与新冠病毒的抗衡当中,充分发挥了网络技术的作用,大量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了对人员流动中的感染可能性进行有效预防。全国通用的健康码和行程码在中国被公众接受,并且付诸实施。然而由于中外文化与管理上的差异,这些做法在很多国家却并不被认同。
2020年,新冠疫情对中国以及全球城市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针对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的分析,对如何理解评价抗疫政策,以及疫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可谓意义重大。这也是以往“指标”中没有出现过的特色,因此我希望能够引起中国各城市领导层与社会学家的重视和关注。当然,这一版指标对于外国关注疫情的相关学者和研究机构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伟民 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
疫情打乱了一切。唯有云河都市研究院对中国城市一年一度的“体检报告”没有被打乱,“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如期出笼。我曾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是对中国城市健康状况的一份“体检报告”。既然是“体检报告”,每年都要查一次,不能停,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疫情冲击下,更显必要。“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聚焦疫情冲击下中国城市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城市对疫情的免疫力,哪些城市强,哪些城市差。
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优秀。2020年增长2.3%,2021年前三季度增长9.8%,预计2021年全年将增长8%左右,人均GDP将达到12,000美元,比2020年增加2,000美元。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政府较好地控制了疫情蔓延,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国经济内生的强大韧性。中国经济最大的韧性在于产业门类齐全,制造能力、产业链配套能力、制成品出口能力强,产业空间集聚力强。这种韧性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可以在疫情突如其来之时、在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长疲弱之时,通过对外贸易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美国政府可以制裁中国的企业,但制裁不了美国消费者对中国货物的强大需求。2020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28%,2021年前三个季度仍高达19.5%,远远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2006年14.3%的最高值。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显示,中国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10位城市、前30位城市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44.2%和71.7%,说明这些城市的健康状况优良、韧性强劲。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向未来,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里的重点不在于“双循环”,而在于“双循环”的相互促进。试看哪些中国城市将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这套“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的价值随时间而增加。随着又一年度版本的问世,读者可以有更长的时间序列来比较分析城市经济社会各相关变量的关系,这些关系本质上也是城市里人和组织行为多方面的复杂关联。
在这里,“比较”总是在经验研究中占据基础而中心的位置,因此凡利于比较的信息,一般总有利于理解并驾驭城市综合发展的规律。讲到比较,1978年邓小平在访问新加坡时讲过一个意思:“要比就跟国际比”,值得重温。国内各城市互比互争很重要,与国际上现代化先进的城市互鉴互学也重要。谨此建议牧之教授考虑在以后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里加一组国际城市相关数据,增加比较的宽度。
邱晓华 云河都市研究院副理事长、国家统计局原局长
透过“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印象深刻的是:(1)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依然是决定城市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唯有经济发展好,才有城市的未来,才可以保住综合实力居前位置,才可以实现追赶目标;(2)绿色元素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的绿色转型越主动,其发展的空间越广阔,综合实力榜的变化,折射出重视绿色发展的力量;(3)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要,疫情突发,冲击了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了民生,但也检验了各城市的应急管理设施和能力,那些居前列的城市,往往都是在这方面具有相对优势;(4)中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迈向新征程,加快新格局构建,城市的发展也正在向城市群建设方向转变,一个更加注重中心城市引领作用的时代拉开了序幕,我们期待中国的城市能形成更加良性的发展格局。
周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打乱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节奏。我国在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不可能三角”中努力寻求平衡,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梳理显示,2020年GDP排名前30位城市中,除武汉以外均实现了1-5%的经济正增长。中国之治与国外之乱形成了鲜明对照。
从区域发展情况看,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仍然在经济、环境、社会各方面保持着明显领先态势。“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综合排名前100位的城市中,长三角占21席,珠三角占12席;而在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长三角优势更显,独占4席。随着区域内分工合作意愿和能力的提升,城市群、都市圈的带动作用日趋显著,区域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并成为进一步参与国际竞合的主要载体。
从城市排名情况看,在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几家欢乐几家愁。2020年与上年相比,除湖北省城市受疫情影响较大外,长江中游一批城市异军突起,如合肥从26位升至21位;株洲从71位升至68位;九江从98位升至89位。与此同时,北方城市排名则明显下滑。以“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与“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相比较,三年间,沈阳从19位下滑至26位;哈尔滨从29位下滑至34位;长春从30位下滑至36位;银川从67位下滑至81位;呼和浩特从56位下滑至82位。这一系列排位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发展状况、反映环境与社会指标变动,更生动阐释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
从产业辐射力看,不同城市有所分化。一方面,超大城市部分不符合城市定位的产业开始疏解,2020年,上海、广州制造业辐射力均比2018年后退2位;另一方面,有较好科技、人才、产业基础的城市开始发力,成都、西安、南京、无锡制造业辐射力提升了4-7位,武汉、厦门冲进了IT产业辐射力前10位。这反映出城市分工趋于合理,中心城市作用进一步发挥。
任何一套指标体系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但用“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作为一把尺子,横向度量城市间比较优势,纵向度量各城市发展进度,则既清晰又直观,认真研读,必然可以引发不同角度的思考。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
周牧之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云河都市研究院一直高度关注抗疫政策的成效和中国城市在疫情中的表现。早在2020年4月17日,就推出报告《新冠疫情冲击全球化:国际大都市医疗能力为何如此脆弱?》,分析全球国际大都市在疫情爆发之下陷入医疗崩溃的原因,对中国在武汉抗疫中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价,并及时向国际上进行了推介。2020年11月11日发表论文《全球抗击新冠政策大比拼: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Vs.与新冠病毒共存政策》,率先系统地比较中国与欧美日抗疫政策的差异,对“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些报告和论文通过中英日等文字在国际上发表,为国际上理解和认识中国抗疫政策的有效性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同时云河都市研究院还通过推出论文、报告,在国际上组织对谈、研讨会等形式,与国际顶级专家共同研究和探讨新冠疫情对全球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全球供应链、IT产业、娱乐业、航空产业、海运产业等领域的影响。
在过去四版“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的基础上,通过以上研究,“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聚焦城市的抗疫成效和疫情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交出了这份疫情下的中国城市“体检报告”。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显示,中国经济的底蕴在于领军城市强大的韧性,有效的抗疫措施更是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