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大水漫灌”不会来,中国经济迎内生增长机遇
中国网 2020-06-08 14:15

随着今年“两会”的胜利闭幕,中国经济的政策取向则愈发明显。“考虑到我国国情和货币工具的多样性储备,我国不会跟随日欧一些经济体负利率的做法。”大公国际分析师刘金贺认为,“考虑到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和我国政府财政目前的总体稳健,也不会实施有些专家提出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倡议。”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反映出下一阶段金融和财政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环境和国内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也为灵活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下一步的实施扫除了障碍。”大公国际国际分析师刘金贺认为,一则全球范围内为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均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二则从我国疫情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走势看,在疫情高峰期价格短暂冲高后,4月份环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

,同比超预期走低至3.3%,通胀预期减弱,这为央行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扫清了顾虑。对此,大公国际宏观研究团队预测,“年内将降准一到两次。”

同时,就财政政策而言,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政府财政赤字可以提升到3.6%以上,对此,大公国际宏观研究团队认为,相对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无论在力度还是空间上,在本轮经济刺激政策中都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常识来看,流动性的增加通常带来通胀的隐忧,二者在较长的经济周期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在较短特定时期范围内和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二者并不一定同步。

就当前我国的收入结构和流动性流向而言,大公国际宏观研究团队分析认为,由于货币更多流向一些“池子”,如前些年的房地产行业,未来公共设施工程的建设、新基建和西部大开发等方向的投入,短期内不会对关系民生的的日常消费物价造成大的冲击。

另一方面,消费端价格的总体水平终究由普通民众的消费力所决定,后疫情时期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缓慢、产品外需短期低迷造成的国内供应相对过剩、以及疫情影响对消费在一定时期的抑制等因素,均将对通胀形成压制。

近期的物价走势也表明,未来一段时期总体的价格水平暂不会因为流动性的增加而形成通胀。

中国经济迎内生增长的机遇

事实上,在“稳健的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双重”政策护航下,新基建和西部大开发将中国经济培育内生增长的支撑点。

大公国际宏观研究团队认为,“逆全球化”趋势有所抬头也促使中国寻求经济发展向内生增长方式转变,在实现这一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内需对外需的承接转换是实现内生型驱动增长模式的关键。

据了解,内生增长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具体到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大公国际宏观研究团队认为,“内生增长有双重的涵义,一是在增长驱动上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跃迁,一是在增长结构上依托内需实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上。”

“新阶段下新基建、西部大开发对实现内生增长的转换意义重大。”大公国际宏观研究团队指出,但同时也需要警惕信用扩张支撑经济增长这一模式所容易引发的债务风险。

因此,新一轮债务扩张应该更多的用于弥补中国经济自身短板,增强内生增长的动力,着力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业态或传统产业的升级。

大公国际宏观研究团队认为,国际合作是提升我国产业链水平不可或缺的。疫情后,各国着手构建更加独立、完整和安全的产业链会成为一个趋势,也就是产业链的“逆全球化”现象。大公国际宏观研究团队指出,尽管短期内难以完全实现,但会成为各主要经济体长期战略考量的重点之一。

同时,在大公国际宏观研究团队看来,产业链全球性重新洗牌为我国经济结构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促进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机遇,筑牢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后疫情时期的中国经济将迎来新的以内生增长为特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