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深圳速度”的起点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8-12-18 15:50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1981年,深圳国际商业大厦——这座当时在深圳最高、面积最大的涉外商业项目走上了历史舞台,打响了深圳高层楼宇建设的第一炮。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嘉宾路与人民路交叉口处的深圳国际商业大厦,由深圳市房地产公司和香港中发大同地产公司合资兴建,广东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大厦平面呈“L”形,由两栋各20层的主楼及3层附楼组成,高67.5米,建设面积5万多平方米。

1981年9月7日,国商大厦招标领导小组宣布:深圳市房地产公司和香港中发大同地产公司(甲方)接受中国一冶工程处(乙方)的投标。9月10日,中国一冶深圳工程处、深圳市房地产公司和香港中发大同地产公司的代表在《深圳国际商业大厦工程承发包合同书》上签字。

合同规定,整个工程1983年4月底前全部竣工,北楼比总工期提前两个月即1983年2月底完工。合同还规定,提前工期一天,甲方奖励乙方港币1万元;延误工期一天,乙方向甲方交罚款港币1万元。以此合同为标志,中国一冶成为全国第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参与深圳基建施工的单位、第一个在公开招投标中胜出的单位。

1981年10月8日,国商大厦破土动工。国商大厦三楼以上为层高3米的标准层,设计要求10天建一层。为了攻克高层建筑施工垂直运输难题,中国一冶还专门从国外引进两台百米附墙吊和混凝土输送泵等先进施工机械。即便如此,工程实际进度却始终不甚理想,每层楼所用的时间少则十来天,多则二十余天。

面对压力,中国一冶从1982年3月1日起,打破原有施工队建制,组成两个综合包工队承建东、北楼,实行“四包一奖”,即“包工期、包质量、包安全、包节约,完成指标有奖”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将职工的收入与劳动效率挂钩。同时,中国一冶还搞起了“施工网络图”,把项目每一个细节都按时间标注,再将细节部分归类形成各自的流水线、多头并进。

1982年2月,北楼第六层,东楼第四层突破设计要求,达到9天一层楼;3月,北楼第八层、东楼第六层又创造了8天一层楼的好成绩。六七月间,北楼又创造了26天连续完成4层,平均6天半一层,最快6天一层的最新纪录。7月13日,北楼实现封顶。紧接着,东楼又创造了11天两层楼,平均5天半一层楼的新纪录。七八月间,东楼第16层至20层五层仅用了24天,以平均不到5天一层楼的速度再次改写了一冶人创造的“深圳速度”。

1983年4月,国际商业大厦竣工。经深圳市高层建筑验收委员会检查评定,国商大厦东楼、北楼及附楼共29项单项工程,除北楼地面1项为合格外,其余28项全部为优良,被评为“全优工程”。

中国一冶在国商大厦施工中创造的“深圳速度”,形象地诠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80年代的时代格言。全国第一个建筑工程招投标项目、率先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企业、“深圳速度”,这些和中国一冶有关的名词,必将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载入我国改革开放的史册。(尹志远)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