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北京举行,多位宏观经济专家参与讨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在研讨中表示,2020年中国面临三重压力,一是疫情的严重冲击;二是全球经济的深度衰退,三是美国遏制打压全面升级。在这三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经济运行逐季改善、逐步恢复常态,全年GDP增长2.3%,超出预期。
王一鸣说,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整体好于预期,就业、物价、外贸出口都明显好于预期。此外,2020年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大台阶、为“十四五”开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也对人类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谈及2021年面临的挑战,王一鸣认为,第一,新冠疫情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增大;第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多国疫情防控隔离措施收紧,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仍将增加;第三,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显现。最突出的是消费恢复仍然滞后;第四,就业与企业仍面临较多困难,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疫情冲击更为严重,餐饮、旅游、交通等服务行业仍没有完全恢复;第五,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仍面临压力;第六,发达国家的量宽政策还会持续,如果这种资本流入压力继续存在,汇率上升的压力依然存在,这也会增大我们资产泡沫化的风险。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又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怎样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复苏和健康发展尤为重要。随着政策正常化、宏观政策边际收紧,年后风险会加大,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就尤为重要,政策操作上要精准有效“不急转弯”,这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一鸣指出,从财政政策来看,要提质增效和增强可持续性,同时又要保持适度的支出强度;从货币政策来看,要灵活精准、保持适度,货币供应量和社融增速要与GDP增速大体匹配。
王一鸣认为,短期内要稳定大宗消费、鼓励发展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新型消费和扩容提质,同时也要控制好居民部门的高杠杆和高房价,避免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短期刺激政策随着逐渐退出会带来后期的补偿,因此还需要一些制度性的安排,以形成有效的内生的增长机制。
“要解决宏观政策、需求供给的问题,还得要靠改革,要发挥改革的引领和先导作用,越是面对挑战、风险,越要深化改革开放。”王一鸣这样说到。
疫情期间,中国的结构性改革并没有停下脚步,这对改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贡献会逐步显现出来。2021年还可以采取一些更积极的措施,来增强市场主体信心,进一步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