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邻水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三》——邻水奏响脱贫奔康乐章
中国网 2019-02-27 15:03

开篇语:莽莽群山,沟壑纵横。三山两槽,阡陌广袤。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在四川省委、广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102万邻水儿女乘着浩荡东风,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向贫困发起总攻,在攻坚中担当,在困境中奋飞,将脱贫攻坚这一伟大的民生篇章书写得真诚动人、波澜壮阔。为全面反映邻水精准扶贫的进展情况,即日起,中国网记者将系列报道邻水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以飨读者。

近日,记者沿着蜿蜒的公路盘旋而上,明月山沿途美景尽收眼底。邻水县石滓镇花房村位于明月山山麓,放眼望去,山地已被平整,一棵棵李子树长势喜人。然而,谁又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化从何而来?

“我们这里位于明月山脉,属于地质灾害沉陷区。”花房村党支部书记周泽民说,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邻水,境内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平行展布,形成了“三山两槽”的特殊地理环境。

花房村由于地质沉陷,生态环境被破坏,该村曾经土地撂荒较严重,群众生活困难。

不只是花房村,包括石滓镇中城寨村、华蓥乡凉桥村等整个地质灾害沉陷区都是如此。如何有效地盘活撂荒地,发展致富产业?针对地质灾害沉陷区贫困村实际,邻水探索出了扶贫新模式。

2016年,邻水县提出在地质灾害沉陷区实行“村集体+农户”扶贫模式,采取权属不变、集体经营、共同管理、全村受益的方式,由村委会统一把撂荒地、荒山荒坡收归集体经营,村集体提取产业收益的1%作为管理费用,99%由村民按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进行分配。同时,鼓励土地规模化流转给业主,村上以村集体资金入股,每年收取每亩80元的固定收入;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每亩土地每年可获得200元租金,后期业主、村民、村集体分别按照7:2:1的比例进行利润分红。

如此一来,村里的撂荒地盘活了,家家户户每年还增加了3至4项收入,贫困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村集体经济也增加了。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村民们致富奔康的劲头就更足了。

根据全县贫困村地形地貌、资源禀赋、贫困人口区域分布等,该县将贫困地区划分成了地质灾害沉陷区、旱山区、二环山区和水淹区“四大类区”,并分区实行扶贫模式,实现精准扶贫。

二环山区蓊郁荫翳、景色优美,丰富的资源被荒置,区域内很多贫困村民找不到脱贫路子。就在大家陷入困境之时,“四大类区”扶贫模式让他们找到了脱贫路子。

二环山区实行“旅游+脱贫”扶贫模式,将脱贫攻坚和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坚持产村相融、农旅结合,推动乡村各类资源景观化,让好风景变好“钱景”。

家住二环山区的观音桥镇六合寨村贫困村民杨修荣,如今每逢节假日,都忙得不亦乐乎。“自从县上在二环山区实行‘旅游+脱贫’扶贫模式后,村上的环境好了,我们的老房子经过改建更漂亮了,(紧转第四版) (紧接第一版)好多城里人都喜欢来这里耍。”杨修荣开心地说:“抓住这一机遇,我们开办了一家农家乐,花开的季节,来我这里吃农家饭的游客更多,一天收入能上千块。”

旱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饮用水问题突出、农田水利设施滞后。怎么办?兴建蓄水池、铺设排水管道……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的同时,实行“脱贫菜单+贫困户”扶贫模式,为每个贫困村、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制差异化、个性化的“脱贫菜单”,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水淹区土地肥沃、水量充沛,但时常饱受水淹之苦。怎么办?一方面,实行“订单种植+贫困户”扶贫模式,引导乡友返乡创业,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种植基地,与重庆的农贸市场签订合同;另一方面,通过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项目,修建完善库区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城市工商资本,发展适度规模水产养殖,做优重庆“餐桌”文章。

莽莽群山,沟壑纵横。三山两槽,阡陌交通。在实现小康梦的征程里,在兑现铮铮誓言的“赶考”中,邻水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科学划分“四大类区”,实行“四大类区”扶贫模式,辐射带动全域均衡发展,确保脱贫奔康不少一户一人。截至2018年底,该县已累计退出贫困村120个、减贫7129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姜慧 周文平)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