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教育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以下简称“港城大(东莞)”)凭借其独特的国际化和跨境教育模式,正逐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近日,港城大(东莞)执行校长鲁春教授接受专访,鲁春校长详细介绍了港城大(东莞)在国际化教育方向上的探索与成就,分享了学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独特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
作为第11所合作办学高校,港城大(东莞)不仅承载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和科研能力服务大湾区建设的使命,更在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优化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自2020年初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以来,港城大(东莞)在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内拔地而起,成为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学校秉承“教研合一、两校一质、创新无限”的办学理念,致力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探索与国际教育标准接轨的新路径。
在办学方面,港城大(东莞)目前开设了智能制造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能源与动力工程四大本科专业。这些课程均以国际化为导向,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鲁春教授表示,为了激励学生追求卓越,港城大(东莞)还设立了丰厚的奖学金政策,包括入学奖学金和国际优才奖学金。这些奖学金不仅吸引了大量优秀学生入学,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国际化教育是港城大(东莞)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师资队伍方面,港城大(东莞)构建了一支由世界各地顶尖学者组成的教师团队,80%的专业师资力量来自港城大。他们不仅在教学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还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学生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
在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方面,港城大(东莞)的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丰富的实践课程和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跨境交流项目,以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还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所跨境合作办学机构,港城大(东莞)在跨境教育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亮点。学校致力于实现两地优势资源的互补,依托香港城市大学的优势资源,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需求,逐步建立一个开放式跨学科教育、研究及知识转移的合作平台。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的培养,港城大(东莞)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汇聚高端人才、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香港城市大学投入约6亿港元启动了“HK Tech 300”创新项目,旨在将学校的知识产权和专利转化为社会效益。该项目支持初创企业,从种子基金到天使基金,涵盖了整个企业孵化过程。这些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被带到东莞,推动港城大(东莞)在科技创新和社会效益方面发力。
在跨境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方面,港城大(东莞)和港城大签署学生交换协议,两校的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将可申请去对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至一个学年。这种跨境学习的经历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学校还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跨境科研项目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创新。这些合作项目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更多国际化的优秀教师,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学校还将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港城大(东莞)将根据国际学术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设置。学校将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此外,港城大(东莞)还将继续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将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创新。同时,学校还将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港城大(东莞)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港城大(东莞)将依托松山湖科学城片区的优势资源,建立更多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室。学校将加强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港城大(东莞)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望未来,港城大(东莞)将继续坚持国际化教育的方向,不断探索和创新跨境教育模式。学校将努力打造国际化教育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学校还将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汇聚高端人才、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做出更大的贡献。(张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