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骤然打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千万个医护人员战斗在一线。他们是妻子或丈夫,是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是揪着父母心的儿女……但在肆虐的病魔面前,他们只记得自己是党员!是医生!是护士!他们只想抢在病毒前面,控制疫情,拯救的生命。
1月25日,漯河市确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1月27日,作为漯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漯河市中心医院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指令,进驻市中心医院隔离病区(设置于市传染病医院)。
2月1日,漯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全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李耀军博士,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主任、全市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吴茱萸博士进驻隔离病区,分别担任救治中心主任、副主任,负责救治中心领导、组织、协调、救治等全面工作。
从进驻开始,隔离病区里的专家、医护人员和患者是怎么度过的?
这些始终坚持在隔离病区的白衣战士,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救治组长最大的心愿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广大群众更多的选择是待在家里,居家隔离。
李耀军副院长和专家组成员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但是,对于漯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李耀军博士来说,这些天来却显得格外忙碌。
参与全市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作为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的李耀军副院长,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之前,他先后担任过全市抗击“非典”、H1N1、H7N9、手足口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都出色地完成救治任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李耀军副院长再次“披挂上阵”,担任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市中心医院作为全市定点救治医院之一,他同时担任医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隔离病区救治中心主任,带领医务人员冲锋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沿。
李耀军副院长和省专家组沟通交流救治情况
近一段时间以来,市疫情指挥部、医院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隔离病区成为他每天必到的地方,参与漯河市疫情防控决策,组织做好医院发热患者筛查,组织专家会诊,制定确诊患者救治方案成为他每天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从医务人员的抽调培训,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的设置,到隔离病区和隔离病区重症监护室的建立,再到整个防控救治流程的建立,他都要亲自指导、现场指挥。
李耀军副院长主持每天的工作例会
医院办公楼二楼会议室的疫情防控工作例会是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内容。每天下午5点,李耀军副院长主持,逐一听取专家组成员、医务、护理、医技、药学、感染、疾控、门诊、急诊急救、影像、检验、耗材、设备、信息、总务后勤、安全保卫、财务、宣传等部门负责人汇报当天工作开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协调,逐一解决。
市疫情指挥将医院隔离病区设在市传染病医院后,李耀军副院长即刻与传染病医院取得了联系、并连夜带领医务科、护理部、感染办和专家组成员深入到隔离病区进行沟通和衔接,共同商讨病房设置、人员配备、流程管理、物资供应等工作,合力做好患者的救治工作。
在他的指挥和部署下,医院各相关部门与市传染病医院密切联系,在市传染病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病房整理、物资转运、人员培训、工作流程、后勤保障等做到了统一部署,有序对接,为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月4日,省派专家组来到漯河,深入到医院隔离病区指导救治工作。李耀军副院长和专家组成员沟通交流了病区患者的救治情况。专家组成员孙荣青教授表示:“刚才对两位重症患者进行了视频对话,他们对病情改变作了很好的描述,可以看出漯河市的疫情防控以及救治工作是有序的,效果是显著的,希望大家继续加强防控,合理救治,争取早日战胜疫情。”
争取早日战胜疫情,这是李耀军副院长最大的心愿。为了实现这一心愿,他和同事义无反顾投入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默默奉献着。
第一晚就接收了5个确诊患者
由于时间紧迫,这支由8个科室抽调出临时组成的小队,经过短暂的集中培训后,来不及磨合,就要接受病房、确诊患者救治的检验。1月27日,刚进驻的他们迎来了最具挑战的一晚。
“晚上十点,要求我们必须接收病人,为了了解病房情况,也是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我和宋超医师值了第一岗,一晚上接收3个从一楼转入的确诊病人,凌晨两点又转入2人,一晚上接诊5人。”工作量的不断增加,没有让杨萍退却,这位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提前准备好了开水、洗漱用品,并迅速整理出另外两张病床,用于安顿新转入患者。
进驻第一天晚上,宋超和杨萍在隔离病房
患者虽然转过来了,但环境是陌生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漯河市传染病医院精心安排,专门腾出了三层病房楼负责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收治,其中一楼为疑似患者病房,二楼为确诊患者病房,杨萍和宋超当晚就负责在这层楼上,楼层结构、病房布局、病程记录、操作流程甚至防护用品的调度都需要一步步来,为了能够尽量将所有细节问题处理妥当,换上防护服的两个人走进隔离病房后就再没出来过。“好在当时几名确诊患者情况比较稳定,仅给与了口服药物,并进行临床观察。”杨萍介绍说。
担任此次隔离病房主任的宋超是最早请缨并确定的医生人选,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汉子,在得知将组建救护队进驻隔离病区的消息时,毅然写下了请战书。
“哥是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四川省政府发的证,关键时刻不含糊!”宋超在与同事的聊天记录中这样说到。
夜风寒冷,第一夜,勇士们彻夜无眠。
你们是我们的后盾,我们是他们的希望
按照小组内的规定,医护轮班时间定为12个小时,1月28日上午10点,第二班的护士张真真起得比定的闹钟时间早,她洗漱完后打开手机,翻看着首批医疗队组建的微信群“先锋队”里的群留言,这是昨天进驻隔离病房时大家组建的网络小家,一条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天气冷,大家注意保暖,最好穿上棉背心。”
由于出发的着急,她并没有准备多余的棉背心,和她有同样的情况还有护士周艳伟,这位奋斗在临床一线16年的资深护士,也担心大家刚换了环境不适应。
进驻医疗救护队队员的生活工作状况牵动着医院领导们的心,院长王海蛟,党委书记王向良和全体班子成员立即安排部署,在队员们进驻的第二天就将生活物品和应急物资配齐送到了队员们的住处。
考虑到队员们不能准点吃饭,医院为给他们配备了电冰箱、微波炉、电磁炉,为队员们购置了厚棉被和电暖器,没想到更贴心的竟然是,棉马甲也偷偷准备好了......
这些场景护士张真真和周艳伟都没有看见,那时,她们正在值着白班。
“当天是我的第一班岗,当我怀着忐忑的心进入病房为患者抽血时,他们问我,‘姑娘你是漯河市中心医院的?’我还在纳闷他为什么这么问,就一口回答说我是!”张真真说,医院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他们呢?或许我们也是他们最大的希望!
“后来想想应该是源于信任,当我已经把针扎进去正在抽血时,他一直往后退,我急着说,针都快出来了别往后退啊!隔壁床上住着一位叔叔,他说:‘闺女啊,他是怕传染给你,你们也不容易,可不能让你们再传染上’!当时,我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
“他后来轻轻地问我,‘你说我会死吗?’”听到这话时,张真真说,她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整个眼罩充满雾气。
“这个时候,病毒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现在就是要和你共同努力,去打败他们!”透过雾蒙蒙的眼罩,张真真给他做了个握拳的姿势。
护士周艳伟透过隔离病区的窗户示意
是的,作为勇士,他们可以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因为在他们身后有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们,面前有这样至亲至近的患者需要他们重树生活的信心。
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
有人,给孩子留下了背影。
准备进驻的前一天,杨萍将两个孩子送回老家,分别的路口,转身离开。
有人,忍受失亲之痛。
护士王随峰,父亲刚刚去世不久,得到了母亲和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后,她第一个报名请战。
有人,为了信念变得十分倔强。
“不来,我心里过不了这个坎儿!”宋超满怀亏欠说服了妻子。
有人,故作轻松。
1月31日,是急救中心陈万宏医师母亲的生日,每年这个重要的日子,陈万宏都要回家陪一陪她,但是今年家庭聚餐少了他一人。
值班室内空无一人,陈万宏医师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我们在这没事,吃得好,都穿着防护服呢,不用担心!”
护士王随峰在隔离病房进行消毒
我问他们,身在隔离病房,难道不怕吗?
护士王随峰说,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心中当然也有担心和害怕,现在疫情这么严重,容不得半点松懈和马虎,作为医护人员,这就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防护服、对讲机、护目镜
进入隔离病区,防护服成为了最重要的生命保障。宋超医师和杨萍护士长规定,如果没有新入或者病情变化,医生不再进入隔离污染区,仅留一名护士进入,把能干的活全部干完再出来,“主要是这样可以节省防护服。”杨萍说。
换上密不透气防护服的张真真
为了节省防护服,护士张真真第一次穿着尿不湿换上了防护服,“这么多天,不敢喝水,怕上厕所,浪费防护服。”
隔离病区里的半污染区
隔离病区分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进入污染区后就无法原路返回了,“那时候需要用到对讲机。”杨萍说,“在大家进入病区的时候,一定先用对讲机问一下,需要传递的物品,病房里的护士,也一定要记住病房里需要补充的物品,另外进入穿衣间时,一定注意看一下备用物品的情况,以便传递和补充。”
谁也没想到护目镜成了阻碍护士的障碍。由于室内温度较高,护目镜内会持续被蒸汽模糊,形成水珠,给患者扎针时,眼前一片模糊,基本“看不清”。唯一的办法就是等,等水珠消失,等蒸汽消散。
杨萍为患者扎留置针
杨萍发明了个办法,“事前把留置针、贴膜都准备好,深吸一口气,如果起雾的话,就退到外面温度低的地方等护目镜冷却后再进去。”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经验,杨萍做到了针针见血。
度过最初的适应期,每个人都开始平静下来,工作张弛有度。
高旭医师正在运送氧气瓶
由于隔离病区的特殊性,保洁后勤人员不能进入,大家在做好救治工作的同时,还做起了“兼职”,此刻这里便有了搬运工、垃圾清扫员、送餐员、陪护、心理疏导员……
在每个朝阳升起,夕阳落下的日子里,都有着他们忙忙碌碌的身影。
我会永远记得你的声音
谈起患者,护士李璐对刚来时的一位患者印象深刻。
“我们一个患者发烧39.5℃,已经口服过药物了,但体温没有下降,我告诉她要多喝热水,可是她根本不理我,甚至连眼皮也不愿抬一下,这怎么行,我想到了自己发烧的时候,确实一动也不想动,然后我走到她跟前,把热水倒好,和她聊天,‘大姐,你孩子多大了?上几年级了,想他不?我跟你说你现在得把这热水给喝了你才会退烧,你要配合我们赶快好起来,家里孩子都可想着你呢,盼着你回去呢’,我用尽全身力气把她从床上扶着坐了起来,没想到这句话像灵丹妙药一样,她咕咚咕咚把一大杯热水都喝完了,半个小时后体温开始下降,体温正常了。”
一夜的工作后,李璐透过窗户终于看到了日出
李璐,一个年轻的母亲,就在她进驻隔离病区的第一天晚上,高烧不退的4岁儿子哭闹着找妈妈。
作为救护队最年轻的90后,护士王世楚最担心的自己做得不够好。
“是患者们让我紧张的情绪消失的”王世楚说。
她很清楚记得一个大叔,对她说,你是市中心医院的吧!我相信你们,你们自个也要小心,“量血压、测体温啥的,你啥时候需要你告诉我们,我们自己会量,量好了给你送过去,你们不要进来了,免得被传染。”
请战时说着“我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没有牵挂”的她,此刻动容了,现在最牵挂的就是面前的这些患者们。
“其实最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患者。”宋超医师说到,随着临床观察时间的推移,患者症状的起伏波动,每个患者的心理疏导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段时间这个病毒传播的特别厉害,不只是外界的压力很大,患者们自己的心理也很复杂,恐惧、担心、悲伤、内疚......,宋超医师和杨萍护士长会试着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稳定情绪,调整心态,缓解压力。
为此,杨萍护士长特别建立了一个医患微信群,名字叫“我们一直与您同在”,及时将病情与患者分享,互相鼓励。
“经常看到大家在患者床前给他们鼓劲加油,有时是分享,也是倾诉,大家在同一个战壕里,而敌人只有一个。”杨萍说,这个时候保持乐观,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李璐为患者测量血压
出于信任,目前患者情绪都很稳定。次数多了,杨萍每次一敲门出声“量体温了!”就有患者说,你是漯河市中心医院的杨萍,虽然我看不到你的脸,但是我会永远记得你的声音!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1月31日晚上,进驻隔离病区的第五天,由于用电量突然大幅度增大,造成了短暂性停电,电工们正在紧张抢修,病房漆黑,温度下降,患者们情绪焦虑。
护士王随峰便来到每一位患者床前进行抚慰和陪伴。来电的一瞬间,大家都激动地笑了,仿佛打了场胜仗,隔着口罩可以看见对方的双眼,坚定,闪亮。王随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目前大部分病人病情是平稳的,有两位病人病情不是太稳定,在宋超医师带领下,请示李耀军副院长后,我们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积极进行了对症支持治疗。”陈万宏医师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的情况越来越好,医护人员积极性都很高。
“不耽误病人的治疗观察,尽全力对抗疫情!”他说。
夜班医生高旭,此刻坐在值班室内,病房内患者已经入睡,病房外黑夜寂静幽深,这让他想起了除夕书房挑灯偷偷写请愿书的晚上,那时的他已下定了决心,在纸上写着“吾出身豫州(漯河市中心医院),接壤荆楚,疫情肆虐,虽无护国军士之刚勇,亦无文科学士之笔墨,然深明唇亡齿寒之大义,不愿置身事外,遂请命抗疫,或深入疫区竭血肉之躯或镇守城关尽平生所学,听命征召,绝无怨言!”
时间一眨眼来到了阳历的二月,我们在与时间赛跑,只愿给生命更多希望。
向我们的勇士们致敬! (漯河市中心医院谷运岭、张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