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课程思政”:作答时代命题 回应青春之问
中国网 2020-05-08 15:58

中国网武汉5月8日讯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命题。

“我是谁、我在哪、我能做什么”,是大学生青春迷茫之问。

时代命题如何作答、“青春之问”如何回复?

长江大学结合“课程思政”找答案,走出了铿锵足音。

一直以来,长江大学牢牢把握思政铸魂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面激活学生、教师、课程、学科、环境等关键要素,加速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全力为社会培养新时代的奋进者和追梦人。

细绘路线图 加速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同时“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如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让思政之“盐”入教育之“汤”?

探索、实践、突破!

2018年10月10日,长江大学校党委常委会通过并印发了《长江大学关于推进“五个思政”改革创新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推进“五个思政”改革创新,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是高校重要政治任务和战略性基础工程,并明确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路线图。

即:坚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面激活学生、教师、课程、学科、环境等关键要素,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加快构建以课程思政、学科思政为第一课堂、学生思政为第二课堂、环境思政为第三课堂、教师思政为重要保证的“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压实学校、院系、班级、师生“四级责任”,全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2019年4月9日晚,作为聚焦发力“课程思政”的举措之一,学校大型思政公选课《生命长江》正式开讲,成为继华中科技大学的《深度中国》、湖北经济学院《当代中国》网红思政公选课之后的又一特色思政公选课。开课仅1年,《生命长江》课程教学团队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2019年秋季新学期起,“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长江大学由原来的“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各学院专业课程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环节、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制定试点方案,编写教学指南,依托课程特点,用心设计教学环节施道育人。

2019年12月6日,长江大学研究生院正式启动2019年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申报工作。项目建设周期为一年,学校不仅为项目划拨经费,聘请专家对项目进行思政指导,建设后期还将组织专家进行结题验收。

……

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在这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跑中,学校没有局外人。在浓郁的育人氛围中,一些生长、变化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

做好领路人 全力引导学生寻找“青春答案”

“我是谁?我能做什么?”——

面对广大青年学子的“青春之问”,长江大学通过专业课源源不断输送答案,让学生们的大脑渐渐丰盈、充实起来,并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在《发展经济学专题》授课中,谭露副教授自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以及特有的中国特色道路背后对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意义。学生高适说,通过专业窗口,他看到了国家的经济奇迹,看到了那些思想独立、心怀家国的经济学者,青春不再迷茫。

学农大学生专业思想不牢?邹华文教授一直坚持全面融入思政要素,让课堂充满营养,让学生们更明白了习总书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物理教学枯燥无味?物电学院副教授张静在讲授知识点时,充分采用信息化教学+课堂讨论、小组讨论+论辩等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积极寻找“思政”融入点,促使学生在专业成才的同时,达到精神成长的教育目标。

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履行育人职责,所有课堂都充分让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在长江大学校园内,老师教得津津有味、学生学得兴味盎然,各个专业课堂越发长精神、活起来。

化工学院李赓博士在《新型反应器设计》课程中提到,中国的工业只用了7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不论是高铁,还是航空领域,我国在全球都有引以为豪的项目……“特别有趣,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学生原堃说道。

医学部第二临床医学院眼科学教研室主任王金华教授,在隔离病房完成了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工作,回到隔离居住的酒店,如约和学生相聚在网络课堂中。“老师加油!”“老师保重身体,以后我也要成为您这样的人!”……看着一条条留言,王金华在屏幕前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育人,先育心,学生的真实感悟,体现了学校的课程思政成效。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学子郭建宏说:“课堂上,我都沉浸在精彩的视频和频繁的师生互动中,让我深刻领略了石油物探精神,提升了精神境界。”

外国语学院利用多语种学科优势,让战疫的时代精神和爱国情感在“云端”自然流淌。滚动在屏幕上的一条条留言记录了同学们对中西文化的不同理解,更流露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学生在哪里,课程就跟到哪里”“学生的成人成才需要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这是长江大学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始终遵循的不变原则。

激扬爱国志 培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激扬青春!搏击未来!”——

在长江大学,“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升着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成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

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课上,叶云老师利用“雨课堂+腾讯会议”授课方式,针对疫情造成的餐饮、旅游等行业损失严重的现象抛出了“管理会计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的问题,同学们通过弹幕纷纷回应。“课上数度哽咽,没想到原本枯燥的专业课,竟让我们血液沸腾,恨不能马上学成为祖国贡献力量。”课后,学生们感慨道。

地球科学学院学生李琳静说:“石油地质,大有乾坤。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感受到了行业前辈为祖国献身的家国情怀。”

产业经济学学生胡依杨说:“每次下课时,我都觉得意犹未尽。专业知识学到了,更学会了感恩,也感受到了祖国强大的凝聚力。”

桑昊是计算机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到社区疫情防控队伍中。他说:“虽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冲在最前线,但我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守护我家乡。”

石油专业研究生孟宇飞在导师廖锐全的鼓励下,选择到偏远的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实习。这次新疆的学习之旅让他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发轫于黑油山“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开拓精神,和一代代石油人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石油精神深深感染了他,对于他今后的人生将起到深远影响。

疫情期间,机械学院张云华、竺正海、王新宇等院领导及老师以身作则,主动请缨加入防控工作;学生陈兴旺、杨顺时、孙焕等40多名学生紧随其后参与家乡疫情防控。用行动感染行动,学生们的爱国情怀被激发,人间大爱被书写。

……

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把信仰写进选择,让他们以更加阳光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更加自觉投身社会实践、顺利成长成才,是长江大学对学生们的殷殷期待,也是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历史使命。

“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在“课程思政”的潜移默化下,越来越多长大学子正汇入这场伟大的生动实践。(沈微 康群)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