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丹代表:打破芯片“卡脖子”难关关键要靠人才
​中国网 2019-03-04 11:24

中国网3月4日讯(记者 吴琼静)近年来,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如何打破高端芯片的外国垄断,有效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冯丹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表示,高端芯片的问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培养既懂科学原理又掌握尖端工艺的人才。她建议,我国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导芯片企业加入人才培养的体系,为高校培养的人才提供实践基地。

冯丹自担任人大代表以来,连续几年都在信息存储芯片国产化领域提出相关建议。她表示,去年提出的“加大基础性投入促进国产化信息存储产业发展”的建议得到了工信部的回复并被作为重点建议来办理,给予了她很大的鼓舞。今年在一系列调研的基础上又带来了新的建议:用多种方式加大高校在芯片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具体而言,第一可以采取创新模式,引入国际上的先进人才授课,比如设立国际校区等;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从高校的本科生教育阶段开始,就和企业进行联动,为学生创造去芯片企业生产线上实际操作的机会。

冯丹指出,芯片生产线的机器投入成本巨大,一台机器动辄上千万美元,后续的维护成本非常高,而且更新换代也快,仅凭高校自身的力量去部署生产线供学生实践,难度非常大。因此,冯丹建议,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补贴,供企业来接纳高校学生和研究人员去生产线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她说:“企业并不需要拿出大规模的生产线,只要能开辟出一条小的生产线供高校使用,就能产生非常积极的效用。”冯丹谈道,国际上的知名企业,包括英特尔等,在接受学生去实践方面都是非常积极的。这样才能形成产学研上的良好互动。

一直以来,我国都高度重视在高端芯片领域的研发投入,并且非常有战略眼光地部署了武汉光电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的研究平台。但冯丹表示,整体而言,关键核心技术的成果产出尚达不到社会的期望值。究其原因,高端芯片的设计和生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材料、机械、微纳工艺、微电子、计算机等多个方面,哪一条线都不能落下,需要建设完整的生态圈来共同培育。而目前,我国还处于补短板和追赶的阶段,以存储器芯片为例,2017年国家在武汉部署国产存储器基地,虽然完成了闪存芯片的从无到有,但是生产出的产品在性能和容量方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十分有限。要补上短板,任重而道远。她建议,一方面对当前使用量大的关键存储芯片实现国产化,打破垄断,另一方面,应部署下一代存储芯片的研发,促进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创新性人才。

对于中国高端芯片的未来,冯丹认为,还是应当“充满信心”。“有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协同创新,打造芯片产业的生态圈,培育复合型人才,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冯丹说。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