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世界汉学大会举行 从“汉学之新义”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网 2021-11-09 10:57

中国网11月9日讯 近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世界汉学大会通过互联网在线上举行。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马箭飞、副主任静炜等出席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发表视频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主席杜鹏主持开幕式。这是自2007年首届世界汉学大会以来首次以线上形式召开大会,来自三十四个国家的近百名汉学家与中国研究学者“云端”相聚,围绕“理解中国:汉学之新义(Understanding China: The New Relevance of Sinologies)”的主题展开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致辞中指出,本届大会力图从“汉学之新义”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世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同时借“理解中国”去发现“汉学之新义”。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着综合独特的学科优势,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希望同世界各国学者加强沟通、密切联系,增进友谊、促进理解,共同为世界汉学的发展贡献智识。刘伟表示,“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让我们用文明的对话助力开放的春风,用交流互鉴使世界更加温暖。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马箭飞在致辞中指出,疫情改变了人类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却不能阻挡我们的热情,反而促使我们跨越时空,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疫情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并肩、守望相助,再次证明了充分从不同文化中博采众长、汲取智慧的必要,证明了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和紧迫。世界汉学大会必将为多元文化互学互鉴再次贡献新的力量。

本届大会设有“汉学的译介与对话”“汉学的传统与现代转型”“汉学与跨学科研究”“汉学发展与人才培养”“海外汉学与本土学术”五个平行论坛以及两场“拉美论坛”。其间,四十三位发言的青年学者或在读博士生大部分来自“新汉学计划”中外人文交流项目,组委会为他们的学术报告安排了资深学者予以点评和指导。国际青年汉学家与中国研究人才的崛起,当成为本届大会的突出亮点。

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理事、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教授主持闭幕式。中国翻译家协会黄友义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慧林教授、董正存副教授,哲学院温海明教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晓京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林丹讲师分别对五个分论坛作出总结。

汉学与中国研究最突出的特质,在于跨语言、跨文化、跨古今与跨学科,数百年来不断在现实中焕发“新义”。汉学不仅是文化对话的天然媒介,也必然启发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进一步思考,必然通过不同思想的交流、交锋、交融,推助人与人的相识、相知、相通。十四年来,世界汉学大会始终致力于跨越历史传统与文化身份的隔阂,倡导当今世界由对话而增进理解,因理解而尊重差异,从差异而达致和谐。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